新国学网:艺考艺考 把学生“烤”得满头大汗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美化的需要,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艺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从1978年恢复高考到如今的大众化教育,艺术教育已将触角深入社会的平民大众层,导演着草根变金枝的魔幻剧,使艺术教育成了镀金池,艺考更是成了通往明星国度的星光大道。 
  2008,艺考是理性还是错觉?
  最近几年,艺考犹如龙卷风,以强劲的势头渐渐地席卷全国。而在众多考生中,很多是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辗转艺考,圆自己的大学梦。艺考似乎成了通向大学殿堂的捷径。
  据统计,2007年安徽有近4万人报考艺术院校,比2006年增长了三成;河南艺考学生达8.2万人,比2006年增加四成;考生总数70多万人的山东更是创历史新高,达到16.9万人,也就是说平均不到5个考生里就有一个艺术类考生。
  2008年年初无疑又是一个让不少人悲喜交加的时期。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家高等学府的艺术专业相继开考。据报道,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历时一个多月,7000多人参加报考,最终376人三试脱颖而出,为了100多人的录取名额,这些学生还将面临高考这一大关口;据中央美术学院宣传部相关人士透露,今年中央美院全国本科专业(包括造型艺术、中国画、书法、艺术设计、建筑学5个专业)考试报考人数约18000多人,美术学专业报考人数约2000人左右,总体上较之去年有所上升,而今年招生名额为800人,比去年减少50人。众考生们为了这有限的名额挤破了头!
  据山西省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今年报考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达到了4.3万人,比去年增加1万多人。但据山东省教育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艺术类考生报名总人数不升反降,约为16.1万名,比2007年减少8000人左右。
  对于今年个别省市的艺考人数呈现出下降趋势,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接受采访时表示,前几年艺考热主要还是因为家长和考生的不理智,经过这几年的热捧,相对来说今年就冷静多了。“任何事情都会有个过程,从冷到热,热过之后就会开始反省,逐渐趋向于理性。就中国传媒大学来说,近两年报考各个艺术专业的考生比较稳定,基本持平。”
  著名导演、演员、北京吉利大学英氏影视学院院长英达则认为:“其实相比之下,艺考可以说还不够热。之所以大家觉得‘艺考热’,是因为全国众多想当明星的考生一同去挤那几所名牌学校的艺术专业,给普通院校的艺术专业留下了一定的空隙,给人造成了错觉。所谓的‘艺考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著名艺术院校的热;二、相对于艺术教育而言,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的热。三、被舆论炒的能当明星、能赚大钱的专业的热。”
  破艺考误区,解当务之急
  纵观历史,艺考从一个平常的考试变成了让世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不难看出艺考给家长和考生带来了诸多困惑。也许,我们该出面澄清艺考的问题所在,使艺术免受诟病。破除当下对艺考认识的误区,是现在家长和考生所要面临的当务之急。
  误区一:艺术教育成就“钱途”
  很多家长只看到歌星、影星“一夜走红”,金钱名誉滚滚而来,没有看到明星背后的艰辛与困惑。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著名演员濮存昕日前撰文说,“艺考热”从侧面揭示了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急功近利地看待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当成工具。
  也有专家认为,想成为或已成为明星的,只要能摆正自己的金钱观,追求“钱途”并不是一件坏事。国家提倡艺术教育的目地和动机是好的,但被广大急功近利的家长和考生所曲解,就不仅是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了。还有社会问题。如果社会不能给那些学纯艺术的学生以良好的就业机会,那么就不能怪学生急功近利看待艺术教育,毕竟没有一个家长和学生希望花好几万元的学费所学的专业是找不到工作的。
  误区二:名校高学历成就“前途”
  如今在家长和考生看来,上名牌艺术院校远比上一本、二本院校更能成就前途,比学什么机械原理、电脑编程等前途成就得更快。
  面对这样的误区,英达认为,“第一,不要迷信名校。毕竟他们每年的招生人数有限,录取概率只有百分之一,甚至更低,要走过这根独木桥难!其实很多没有被名校录取的学生并不一定就不行,相反被录取的也不一定就行。艺术院校,最关键的是要看能否能给你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说,表演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你才能提高,才能进步。我们内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读四年书,不如跟一部戏’,这也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第二,不要迷信学历。这一行是最不注重学历的,葛优、赵本山没上过大学,照样成为一流的明星。相反很多名牌学校毕业的学生倒改行干别的了。只要戏演得好,没人在乎你是哪里毕业的,或者上没上过大学。如果考生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挑选余地就会大得多,机会也会多得多。关键是你要想清楚,你到底是要学历还是要演戏?”
  求艺未果,亦可另辟蹊径
  从家长盲目的对孩子艺术能力的高调求师,到电影厂门前幻想当明星的群众的低调蹲点,面对如此的场景,众人又该如何看待?生活就是这样,严峻的艺考形势,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为盲目参加艺考的学生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家长和考生应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艺考。
  中央美术学院邱振中教授认为,考生的兴趣固然重要,但全凭考生的兴趣是不行的。从小喜欢艺术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报考艺术专业。真正的艺术天赋还是需要家长在后天发觉、维护和培养。他还强调,对当前艺术类考生来说,在注重专业课培训的同时,还应当注重文化课知识的积累,毕竟现在艺术专业考试文化课成绩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比如很多报考美术、书法专业的考生以及考研的学生就是在文化课成绩上不合格。因此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据了解,教育部也于近年发出文件要求,艺术院校全部停招免试生,数学成绩将在录取时全部计入文化考试总分。这也就大大提高了艺术类考生进入艺术院校的门槛。
  鲁景超表示,考生们应把考试当作一次锻炼的机会,能实现愿望考上自己梦想的专业院校固然好。考生要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发挥正常,正所谓“心态决定胜败”。
  中国戏曲学院05级导演系的刘艺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作为一名曾经参加艺考的学生,我认为考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心态,而且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理想,如果这样参加艺考是值得鼓励的。现在艺术专业更注重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决定了天赋在艺术中占绝对比重。因此,考生不能盲目地文考过不了而来学习艺术,家长更不要为了让孩子读大学而读大学,有时候学一门技术比学艺术更能在社会中生存下去。”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求艺未果,另辟蹊径,也许我们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那个舞台。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考,满头大汗,学生艺考 满头大汗 学生
下一篇:韩寒:抵制家乐福没出息 一场民族主义的赶集||上一篇:胡续冬:《黄石的孩子》变横店的孩子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