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京剧PK粤剧,裁判只能是学生

编辑:秋痕 来源:红网
 
不少家长担心“京剧进校园”最终会演变成“名不副实”的官样文章,增加学生负担。有的家长称京剧在广州没有文化土壤,语言差异过大,还不如推广粤剧。广州市教育局一负责人称,如果连几千年的国粹都不要就不算中国人。(《新快报》4月11日) 
  京剧为国粹,来头很大,不过,也并非如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艺术科负责人朱则平所说,“京剧是中国几千年的国粹”,它最多也只200岁左右,还算不上源远流长,从年龄上看,还不及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的粤剧。粤剧虽然与京剧一道名列于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可终究是地方小戏,与国粹沾不上边,面对拥有国粹名牌称号的京戏,粤剧自然要靠边站。
  不过,让粤剧靠边站,只是教育部的主意,并非是真正的民意,即使京剧是国粹,也不能靠行政的手段强行进入校园,特别是进入与京剧没有多大姻缘的广东校园。正如家长所言,“京剧在广州没有文化土壤,语言差异过大,还不如推广粤剧”,一句大实话,却得到不讲理的指责,“京剧是中国几千年的国粹,如果连艺术语言都不要了,还算是中国人吗?!”。
  语言差异过大,群体基础不强,这原本是推广京剧必须面对的“尴尬”现实,磁带里的京剧进入不了教室,模仿出来的京剧不是真正的京剧,也许还会因此滋生出变种的京剧。可是,有关部门却不管,只认为京剧是国粹,中国人就必须要学京剧,某些领导更是将国粹神化了,这很好。可是,面对在广东至少也算得上是省粹的粤剧,有关部门就没有对粤剧衰落有过半点担忧吗?从前,一到粤剧开唱时,台下总是黑压压一大片人,现在呢,已经沦落到只是唱给神看了,观众寥寥无几,但台上的演员必须努力地唱,否则,神会生气的。粤剧这种比京剧生存更为尴尬的现实,却没能引起广东足够重视。
  京剧进入广东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强迫着京剧要进入,广东学生不会唱京剧,并不丢人,也许,广东人不会唱粤剧,才叫丢人。在选择京剧还是选择粤剧进课堂这一问题上,不妨让京剧与粤剧PK一回,那么,裁判就不能再是教育部,而是广东学生了。现在,设置什么课程,学生有过发言权了吗?虽然课程设置整体框架还需要由教育专家确定,但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一旦完全没有了话语权,他们完全被动接受就成为事实。特别是一些选修课的设置,说是选修,其实也是有限的选修。为什么课程改革得不到学生的最大限度的认可,我认为学生话语权的缺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这回,学生喜欢学京剧,还是喜欢学粤剧,就将话语权交回学生吧。
  退一步来说,即使京剧进入不了广东校园,即使广东学生不会唱京剧了,作为国粹的京剧也不必忧心忡忡,因为了解京剧,传承国粹,并不一定要会唱京剧,这正如作为国粹的中医,并不要求所有人都成为中医医生一样!那么,让京剧换种方式进入校园,不也可以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吗?(文/邵留生)

关键字: 内容标签:粤剧,京剧,裁判,只能,学生,PK粤剧 京剧 裁判 只能 学生 PK
下一篇:抵制家乐福:真情可嘉,理性不足||上一篇: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标志?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