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是培养贞洁烈女还是自由公民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网
 
听说浙江大学搞了一场“婚前守贞”培训,倡导学生保持性禁欲直到结婚。我很奇怪,组织者怎么会提出这么一个幼稚、落伍的概念。按照培训的内容,这场活动最终只能是以“流产”告终。 
  报道颇有把“婚前守贞”等同于“拒绝婚前性行为”的意思,二者其实有很大区别。一般来说,“守贞”二字是相对于女性而言,而且在传统社会是一种外在道德要求,具有强烈的男权主义色彩。而在现代社会,是否拒绝婚前性行为完全出乎个体的自主选择。所以,提出“婚前守贞”这么一个概念,要么说明主办者不懂常识,要么就是过于“理想主义”,真的想回到虚无缥缈的“贞洁时代”。
  即便不纠缠于名词之争,这种培训也没有多大存在价值,甚至和现代主流文明背道而驰。现代社会的根基是个体选择,也就是强调个人的自由与责任。作为业已成人的大学生,无论从现代法制还是道德角度,他们是否拒绝婚前性行为都属于个人权利范畴,不必接受其他组织或个人的指指点点。换句话说,只要他们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性行为方面完全无须他人置喙。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企图干预他人性自由者,都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侵犯。
  当然有人会说,这种培训不过是倡导而非强制性措施。这话是不错的,倡导一种价值确实不能等同于强制他人接受另一种价值。如果由持“拒绝婚前性行为”观念者自发组织和开展这种活动,也并非不可以。那么,这种活动最好是在民间层面上进行,而不能给人任何强迫的感觉。在这方面,我看到活动主办方为一家民间公益组织,相信更多具有民间社团色彩。但由于组织者的议程设置存在瑕疵,事实上却营造了一种心理上的强制效果。比如,其培训内容片面强调婚前性行为的负面后果,将之与性病传播、艾滋病等联系一起,这就给人造成婚前性行为百害而无一利的错觉。
  这不仅是一种谬论(难道婚后性行为就不存在上述危险和可能性?),还可能对大学生造成心理障碍,自此对性行为产生不必要的恐惧。从这一点来说,组织者的培训内容不无“性威胁”色彩。而这种负面影响,比组织者所反对的婚前性行为的可能后果更为可怕。
  性本无错,婚前性行为更非罪恶渊薮。说实话,人们不太鼓励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只不过是担心他们不会自我保护,或者缺乏责任意识。这种担忧,确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不仅大学生如此,时而也有高中女学生到医院堕胎的报道。但是,避免和减少类似现象发生,拒绝婚前性行为绝非灵丹妙药——姑且不论可操作性,这样只可能让大学生们误解性、害怕性,或者性压抑。那么,与其花钱搞所谓“婚前守贞”培训,不如加强性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性,从而具有自我保护和责任意识。
  弗洛伊德说,所有动物的一切活动,都受性欲的支配。大学时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怎么可能用“婚前守贞”这条贞洁腰带去禁锢大学生们?可想而知,一个身体和欲望倍受压抑的人,他的思想和灵魂必定也是不自由的。(文/魏英杰)

关键字: 内容标签:烈女,贞洁,公民,培养,自由烈女 贞洁 公民 培养 自由
下一篇:艺术低俗,灵魂空无--“为什么呢?”的可悲之处||上一篇:传统节日也需"与时俱进"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