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牺牲品?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网
 

图为理坑村风景

包裹在油菜花香中的江西婺源理坑村,正迎来一年中最旺的旅游季节。在村口,村民余诒鹏自告奋勇要当我们的导游。可让他尴尬的是,一些拥有精美大宅院的村民,并不欢迎游客的到来。 
  近年来,在有着“中国最美乡村”之誉的江西婺源,古村落旅游开发方兴未艾。古村落如何合理开发、政府应扮演什么角色等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不能只拿“外包装”赚钱
  江西婺源乡村游开发最早的是秋口镇李坑村,这里户户摆摊开店,四季游人如织。村支书朱志民介绍说,全村260户1050人全部入股旅游公司,去年仅人均分红就有5000多元。
  从旅游开发中尝到了甜头的李坑村村民,为解决古屋保护与改善生活质量之间的矛盾,开始在古村保护范围外修建新房。仅去年一年,就有63户村民在村口统一规划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楼房。而古村里面的老宅,由旅游公司统一管理、维修保护。
  “当村民都住在外面,古村落不再有鸡犬声相闻,只有叫卖声与游人时,乡村游所传播的耕读传家的精神岂不是也会丧失?”有人提出质疑。
  “我们最怕的是,一些古村落被过度开发,从而失去了它特有的文化灵魂。”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万志远教授说。在他眼里,那些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只是“外包装”;独特的地理风貌、传统的耕作方式,以及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非物质遗存,才是古村落的灵魂。如果仅仅拿这些外壳来吆喝赚钱,古村落就会成为旅游开发的又一牺牲品。
  政府不能越位更不该缺位
  “从理论上讲,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不是对立的,可以相得益彰。但古村落的保护经费如果完全依赖旅游收入的话,会带来许多问题。”江西省文物局局长孙家骅说。
  在江西省另一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安义县罗田村,政府确立了急需修缮的建筑,但由于资金缺口太大,目前只勉强维修了1/5。而旅游公司在进行开发时,只肯对个别保存尚好的宗祠和大宅子花力气“锦上添花”,大多数老宅子,都处在风雨飘摇中。
  孙家骅认为,古村落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反映了政府的越位与缺位。所谓越位,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古村旅游开发介入太深、干涉太具体。所谓缺位,就是本来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文物保护和修缮,政府却任由开发商折腾。
  婺源的乡村游,实质上沿袭的是苏州周庄、嘉兴乌镇、上海朱家角等发达地区古镇的开发模式。但这些古镇游目前也遇到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过度的商业开发已经使周庄等地完全失去了“小桥流水人家”的韵致,江西的古村落,难道还要重走它们的老路吗? 


关键字: 内容标签:牺牲品,旅游开发,古村落牺牲品 旅游开发 古村落
下一篇:散发霉味的“婚前守贞”||上一篇:盗挖“石头” 何时不再“疯狂”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