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里背东坡诗,理应别有风味,从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更是天经地义。然而,当地这么一个举动,为何却引来舆论的激烈反应呢?关节点就在于,背诗的是“公务员”。试想,如果当地政府规定普通民众每人会背10首,大家意见估计也没这么大。
大众舆论,有时可能偏执,也可能盲目,但总体上,还是能反映出特定时期的民心所向,并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爱与恨。舆论讨伐的,往往正是民众所担忧,或者痛恨的。
公务员背诗引发的非议,根源不在于公务员该不该背诗,其传达出的是公众舆论对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的不信任。或者说,民众见惯不惯的也是最痛恨的,正是某些地方政府和公务员,善做表面文章,尽玩些虚的,欺下瞒上,不办实事。所以,一些举措或规定一出来,不管好与坏,人们会本能地厌恶,往形式主义上联想。而有关当事者,这个时候往往会表现出很委屈。
从某种程度上说,“妖魔化”地方政府和官员,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但这怪不得民众,怨不得舆论。为什么被“妖魔化”的总是你们呢?这是值得每个地方政府和官员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我看来,让公务员背东坡的诗,是不无裨益的。
东坡一生起起伏,颠沛流离,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他的纪念场馆。除了四川东坡故里外,最突出的是海南。在被流放海南期间,他仍不失忧国忧民之情怀,大力推广中原文化,教当地百姓识字、种植水稻,造福一方。至今,他的事迹依然被海南人民所感念。在有着海南第一楼美誉的“五公祠”里,一幅长联掷地有声:“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只知有国,不知有身。先其所忧,后其所乐。如果通过背诗,能增强公务员的爱国情怀,激励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及实干精神,则也不枉此举。
而且,据2007年6月《人民日报》报道,如今党政干部应酬多,挤占了读书时间,呼吁官员“多些书卷气,少点烟酒味”。让公务员背诗,的确能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且不说苛求借此助力书香中国的建设,但总比文山会海、吃喝玩乐、清谈、麻将要强得多。
如果不想让这么一次比较好的尝试,在大众舆论的质疑声中夭折,关键是有关部门必须拿出应有的魄力:让背诗行动真正落实,并贯彻到日常行动中,建立官员个人修养考察的长效机制,纳入政绩考察范围。
否则,表面背着“子曰诗云”,“为人民服务”,背地里则不作为,甚至以损人利己为乐,与人民为敌,那么,即使从先秦到明清,一路把中国传统诗词都背下来,也是无济于事的。(吕绍刚)
关键字: 内容标签:地方官,公务员,妖魔化地方官 公务员 妖魔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