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以传承传统文化的名义,和京剧试点进入中小学课堂一样,“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一经报道,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论。比如,现在小学生们肩上的担子已经不堪重负了,再来学习繁体字,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吗;小学生学习繁体字容易造成书写的混乱和混淆,中学或者大学阶段开设繁体字课程更合适;即便能开繁体字课,教繁体字的老师等师资力量的补充也是一个大问题;文字不过是文化的载体,繁体字的学习显然不能代替传统文化的常态教育……
在笔者看来,“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提案出台的初衷,透出的是这些委员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焦虑和忧思。与此同时,笔者对“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提案持谨慎的态度——我们应该明晰该项议案背后一个简单的逻辑和道理:繁体字不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着力点;“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体现出来的,更多是传承传统文化诸多方式中的一种等待事实检验的依托方式。这种方式是否可行,能否体现和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牵线搭桥”的引流、回馈、继承、发展的渠道性价值,还有待技术层面的设计和现实效果的检验。即便没有“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这个提案,我们也需要找到另一种方式来实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前段时间高考大纲语文写作中新增的“每错一个字扣一分”的注解。抛开该项新注解本身是否惩罚过重不谈,透过该项新注解背后,我们能看到在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的当今,青少年学生群体书写能力、特别是文字掌握能力渐趋退化的趋势。在某种意义上说,该项新注解正是为了挽救这一状况而出台的。
在笔者看来,从国学热、京剧进课堂,到“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都具有构成传承传统文化“牵线搭桥”的渠道性价值——在大方向上都有着初衷良好的内在统一性和目的一致性,具体在“轻重缓急”上,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即便是那些反对“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提案的人,也不能全盘否定繁体字之于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只不过,不同的人对这种文化传承方式所能承担的分量、所能体现效果的大小见解不同而已。如果“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得以施行,我们应该思考通过何种技术设计来确立其必修还是选修、课程多少合适、和哪种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才能实现效果的最大化等问题。
繁体字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着力点,繁体字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效果未知的方式,其探索和示范价值大于其可能起到的实际效用。通过何种有效的方式,实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最优设计,值得关注。(作者:李唐 媒体编辑)
关键字: 内容标签:繁体字,增设,谨慎,教育繁体字 增设 谨慎 教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