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把《三国》踢出四大名著是项艰巨文化工程

编辑:汀滢 来源:中国江苏网
 
近日,传说中的“语文狂人”王泽钊撰文质疑《三国演义》的名著地位。他公开表示不希望学生读《三国演义》,认为“《三国演义》被荒谬地列为‘四大名著’之首,实在令人费解……它根本就算不上文学,思想性上也无可称道……它对学生没有任何帮助,不应该把它作为中小学生必读书。”(3月13日《成都晚报》)
没有必要由什么网站就此去做什么调查,我在家里闭着眼一想,就可以想象得到会有多大比例的人反对王泽钊。那肯定是一个很高的比例,当然还有——不会少了言辞激烈的抨击甚至谩骂!不过无论如何,我会和这位同行站在一起。我尊重他的看法,认同他的看法。当然,我也不能不指出,他的有些看法还不是很深入,还没能站在应有的高度去看。同时,要想把《三国》踢出四大名著,只有他一个人写篇文章是不行的,连鲁迅都写了文章不也不行吗?那么也就是说,那将是一项艰巨的文化工程!
坦率地说,对于某些“权威《三国》研究专家”以所谓“《三国》的经典地位是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播形成的,不是某一个人树起来的,也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言论而改变。”来反对王泽钊,我真的是不屑一顾!的确,它是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播形成的,但它就一定是积极、进步的吗?如此,那汉人女性缠足的历史不比《三国》还要长,且有更多的人曾参与传播,而它为什么要被废除呢?至于专家所谓“(《三国》)体现了对国家统一的向往”,这或者真有些道理。但是,请专家注意,不要无原则的鼓吹统一。比如,当某位历史学家前段时间在央视“百家讲坛”阐述其“满清对中国的‘统一’是一种进步”的观念时,便曾遭遇舆论一面倒的抨击。
那么专家又说,“《三国》还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这就不能不令我想起一年前遇到的一位自称喜欢读史的人。那人曾对我感慨,说《资治通鉴》那部书如何如何好,说读懂了那部书就等于读懂了中国文化,知道了如何在中国社会中生存,以及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那部书等等。当时我曾有一种要呕吐的感觉,因为在我看来,《资治通鉴》完全可以说是一部集人类社会最极致之文化糟粕的“百科全书”,而如果有人去从那里面学习生存的技巧,我可以想象得到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说到《三国》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在我看来,它与《资治通鉴》真可以说得上是孪生兄弟!
此外,专家居然还说什么“(《三国》)有对理想道德的追求”,这就真让我有些不知说什么好了。这么说吧,王泽钊说它鼓吹的是“残暴的皇权,腐朽的忠孝节义,煞费苦心的阴谋诡计,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战场……”这一点也不假,也绝不过分。不过,这样的评价当然还缺乏足够的文化高度。那么在笔者看来,《三国》所宣传的“理想道德”其实就是对自由的鞭鞑、对奴性的推崇,而这一切的文化基础则是个人崇拜!是强权崇拜!如此说来,当它被我们的专家视为“理想道德”,不知他想置已经随着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于何地!
还记得几年前《三国演义》电视剧热播时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对《三国》之对关羽这个人的推崇提出批评。即我认为这个人根本不应该得到那样的大力宣扬。他的义只体现在他对刘备个人的忠诚上,没有国家和民族什么事;他的战功就更加罪恶,因为其内容只是对“同胞”(我这里说的“同胞”,是根据一种普遍性的理解)的杀戮——当然,我的这篇文章出来后有朋友质疑:难道对异族的杀戮就不是罪恶吗?这样的质疑当然就比我的质疑就更进了一步。而我相信,如果我们所有人都能够有一点质疑的精神,加之我们当前的世界已经很宽广——我指地是相对于以前各民族的来往极少而言——,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可以为我们做参照,我们便会慢慢发现《三国》所展示给我们的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之处。而这时我又希望我们所有人能够抛弃类似曹操的那种“护短”心理,并能积极反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使我们的文化适应时代的发展! (山水怡然)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艰巨,名著,踢出,工程,文化艰巨 名著 踢出 工程 文化
下一篇:北大校长不让老师学生骂人也不对||上一篇:女人乳房为何这样红?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