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城市文明应重视危机文化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晚报》
 
2月26日的《北京晚报》透露,目前北京99%家庭没保家财险,而一份《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中有四成不知道哪里有避难场所,更有近七成根本没有想到过避难。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自然的、社会的不可预测、难以预测或虽有预测但未能预见其严重程度的灾害,使我们的社会运行和社会管理正处于“高风险”状态。2月27日的一则报道称,美国佛州的大面积停电,影响了440万人的生活。不仅如雪灾、沙尘、暴雨等“天灾”可以无情地改变着社会的文明形态,而且像踩踏、恐怖活动、水污染、大面积停电等一些“人祸”对社会的破坏力也越来越具有不可预见性。这些“天灾”和“人祸”不仅挑战着我们的社会管理,也挑战着我们淡薄的安全文化。

  “一个被预见到的危机已经消失了一半。”缺乏危机意识才是最大的危机。危机文化要求公众具有一种公共危机意识,随时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心理基础,培育安全文化要把这种危机意识渗透到每位公民的血液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潜意识。危机文化要求公众有良好的危机应对、危机处理的社会心态。应对、处理危机的社会心态是安全文化的“测量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市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过去一些地方在危机面前出现的集体性恐慌和非理性行为,从某种意义上可归咎于危机应对能力的缺乏。可以说,以积极、良好的社会心态,应对不可预期的社会危机是培育危机文化的关键。在这方面,东邻日本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危机文化还包含着一种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既要求市民担当个人责任,在危机面前学会保护自己、正确应对危机。另一方面,这种责任也包括政府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企业的责任。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树立起了“全危机管理”的理念,让危机文化融入成长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方方面面正成为现代社会建设、管理的重要一环。一个现代政府必然是一个在危机来临前未雨绸缪、在危机来临时从容不迫的政府。行政危机应急体制的建立、应急机制的有效运转、部门间的团结协作、信息的沟通与披露机制等等都是危机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而在这些方面,我们都亟待加强。这也正是近来一些应对危机不力的地方、部门屡遭“炮轰”的重要原因。

  北京的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越来越复杂,“人文北京”正面临着组织大型体育赛事的考验。突发的、不可预期的危机风险告诫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危机文化储备。“把一个事情的结果想得越糟糕,应对起来可能越从容,相反,应对起来越麻烦。”这一点从“民政部坦承救灾预案准备不充分”(2月27日《新京报》)得到了验证。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哈里诺夫·埃里斯曾断言,“不管我们的生活组织得多么好,生活中仍然充满着危机。”一个有活力的现代城市一定是一个面对危机处变不惊、有条不紊的城市。因此,危机文化应是现代文明,尤其是现代城市文明的必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 内容标签:重视,危机,城市,文化,文明重视 危机 城市 文化 文明
下一篇:余华和阎连科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上一篇:泛滥的“文化节”正在变味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