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又是一只周老虎? 良渚古城被指非良渚文化遗存(2)

编辑:秋痕 来源:观察与思考
 
再翻一下英国查尔斯·辛格等主编的《技术史》就可以知道,西方也是要到19世纪发明了平炉和转炉,有了鼓风机和焦炭,才炼出现代意义上的钢。《天工开物》说:“凡治地生物,用锄、之属,熟铁锻成,熔化生铁淋口,入水淬健则成刚劲。”可见中国古代的所谓“钢铁”不过“刚铁”耳!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就记载湖南徭族有“黄钢”刀“能断牛腰”,但“其次亦非汉人所能作”(即连次一等“黄钢”刀汉人也不会作,最好的“黄钢”汉人当然更不会作)。徭族的“黄钢”可能得传于傣族,因为西亚刀的花纹钢在宋代就很有名了。中国的一句谚语“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流传至今,反映了我国一直无钢少钢的状况,可是西谚、日谚都无此语。所以中国此谚可称口碑。口碑也是碑,其所以不灭也是一种历史的记载。明朝造军刀尚且无钢,就更不可能用钢造农具。如此论述明代无钢,就是因为我想说明至明代还不可能以“钢钎”开凿火成岩,产生如此锋利的棱线。
所以,我对“良渚人”能如此凿开石块实在无法理解。2007年12月29日,考古负责人刘斌在杭州科技馆作学术报告,会后接受市民提问,我便抖胆将良渚人如何破石的问题贡献给刘斌。但是刘先生却说他现在还不能回答,说“如何开凿岩石的问题只能留待以后慢慢探讨”(根据记者录音核对,原话确实如此)刘先生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用玛瑙划。”但这是火成岩并非良渚玉器制的透闪石、蛇纹石(硬度才2-3级)可比。这可以作科学实验,一个人日以继夜划10年绝对也划不开半块火成岩,也产生不了那种开裂的锋利的棱线。刘斌先生又说可以用火烧,再泼水,使之裂。我说:“我看了,没有一块石头有火烧的痕迹。”刘斌也承认确实未经火烧。
刘先生很诚实,但我依然惊愕:怎么能还没有解决良渚人的“生产方法”之前却首肯了他们的“生产成果”呢?你们发布的重大新闻应该是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切“研究成果”应该是“研究成立”之果,应该产生于研究之后,怎么可以先有“果”,之后再研究使之“成”呢?(那岂非是波普尔批判的“营救理论”)如果先肯定你是癌症,开刀割肺,后来发现不过是一场普通感冒,试问这场医案又该如何了结?
从“西城墙”白元畈发掘现场的一块石头(上图)看,这块石头多个侧面(下图)的风化效果相差很大,正面被铁器凿开的断裂面显得很新,风化层(俗称土锈)极薄。而其它侧面表现出物理风化的效果远远大于其被埋入土后的化学风化效果,这说明这块石头开采后被人类曾暴露在空气中使用数百年,经日晒雨淋。其风化程度与瓶窑南山造像宋代采石场宋代遗石的风化程度相仿。根据此种类比,笔者认为这块石头开采时间的上限不可能超过宋代,可能开采后在东苕溪被用作护堤石,暴露在河堤上。后来这块石头又被凿开埋入地下当铺底石,这块石头最后一次开凿时间的下限可能在清初。这是我对这块石头的解读。在“良渚石斧和玉斧”上可常见土壤中酸碱腐蚀形成的“树根沁”,可我们在这块石头的“新面”上看不见任何可称在土壤中5000年形成的化学风化效果。在自然界,物理风化效果往往大于入土后的化学风化效果。
青铜器当然更不足以凿石。汉唐人以铁錾淬火使錾头变硬后凿石,多找的是摩氏4级以下的石头,用“切割法”,开出来多是条石(然后沿着石缝顺势用铁锲、锸撬),所以凿痕往往一条紧挨着一条很整齐。今唯一可以肯定的徐州汉代采石场石壁(石灰石)就是如此。附近彭城汉陵现存的“黄肠石”也是条石可证。我们浙江龙游石窟就是软质的红砂岩,那上面留下了整齐的凿痕也可证(林华东先生论证为唐至清代的采石场,至今“勾践屯兵洞”之类无稽之谈已经烟消云散)。余杭寡山石窟凿痕也是如此整齐,我下洞探查亲见。离“良渚古城”一溪之隔的瓶窑南山元代造像处,曾是宋代的采石场,至今佛像旁边还留有整齐的凿痕。从凿痕我们可以推知工具和取石的形状。中国唐代发明的黑色火药,对打孔崩石来说威力实在太小,根本是无济于事的,所以中国古代采石的传统习惯一般都不会采用。从今天“良渚古城”铺底石块的形制上就可彻底否定它是良渚时代的,因为良渚人用石块不可能制作出这样铺底的石块。既然下面铺的石块不属“良渚”,上面堆的土就更不属“良渚”了。从古董鉴定到田野考古本来都应该遵循这样的一票否决制的。
我国北方确有史前“石城”,但它根本不能支持“良渚古城”的存在。比如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但那墙都是用戈壁滩上自然风化的石块堆积,不过用黄泥在石间粘补,碎石塞逢而已。许多墙仅底宽不足1米,顶宽才0.6米,残高最高也不过1米多,根本不存在什么人工开采的石头,更不要谈什么底宽60米的夯筑土层了(《考古》1984年第2期,内蒙社科院蒙古史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报告》)。总之,不存在任何可比性。佟伟华《我国史前至商代前期筑城技术之发展》与赵辉、魏峻《中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与研究》两篇洋洋大论,几乎将中国史前古城囊括一空,作了类型的排比分析,比如赵、魏之文就将史前古城归纳为三类,他们说:“就建筑技术而言,北方城墙以石砌就,中原者采取夯筑,长江流域的城墙堆筑,三者也有很大区别。长江流域城墙堆筑的方法延续了很久,至少在商周时期还用此法,如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苏江阴的畲城等。”史前古城一般没有文字记载,考古断代主要靠类型比较。但“良渚古城”显然跟哪一类都不靠谱,是“怪物”,可是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当否?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良渚,一只,又是,遗存,古城,老虎,文化,被指非良渚 一只 又是 遗存 古城 老虎 文化 被指非
下一篇:谢东“二进宫”是谁的尴尬?||上一篇:别夸大了恢复繁体字的意义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