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作者产量超六成
市场经济带来中国
社会的重大转型,长篇小说的生产也发生巨变:发展迅猛、数量庞大、读者也越来越多。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里,总共只有260多部长篇小说面世;上世纪80年代,长篇小说总数在800部至1000部;上世纪90年代初,长篇小说出版数量激增;而从1998年以来,每年长篇小说产量均突破1000部。
於可训认为,近十年来长篇小说的"井喷"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政府鼓励创作长篇小说、儿童文学和影视作品,刺激了出版社对长篇小说的生产。同时,群众自发性写作也成为长篇创作的重要力量,出版渠道增多,出版、发行机制的转变,也促进长篇小说迅猛发展。业余作者产量超六成。
欲望写作激发严肃探索
市场经济下,商品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长篇小说创作也是如此。过去被压抑的因素被释放出来,最典型的就是性描写,比如从贾平凹的《废都》到"美女写作"。旧的观念开始崩塌,新的思想又没有建立起来。在全球化冲击下,知识分子遭遇前所未有的困惑,如《废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在《废都》取得市场成功后,很多作家就纷纷模仿创作这类长篇小说。这类创作后来就演变出"美女写作",典型的比如《上海宝贝》。
欲望写作的浮躁,激发起另一种新思潮,即长篇小说创作中开始加入严肃的思考,不少作家努力探索在商业社会中怎样建构精神价值。像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思考传统文化能否成为精神支柱,弘扬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思想。张承志的《心灵史》,读后令人联想到,不管物质欲望多么膨胀,人们还是选择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普遍出手太快缺乏修养
尽管每年这么多的长篇小说问世,但要挑出真正优秀的作品还真难。於可训说,出手太快、心态浮躁是作家们的普遍创作特征。很多青年作家刚出道就写长篇小说,同时,作家创作的速度越来越快。现在大部分作家主要靠稿费养活自己,写得太快,一年出一部长篇小说很普遍。
於可训说,不少作家缺少思想底蕴,缺乏高雅修养,甚至以无知为荣。只有少数像张承志、韩少功等作家坚持在从事严肃创作。於可训对当下热门的80后作家并不看好,觉得他们不好好修炼就不会有前途。
关键字: 内容标签:底蕴,为荣,无知,作家,思想底蕴 为荣 无知 作家 思想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