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国学和中国文化的学者访谈,令人颇多感触。在品读学者们的见解、建议和忧思等的同时,有一种困惑不免越来越强烈:为什么国学一方面越来越热,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传播发展却又面临阻碍重重、乃至潜藏危机无数?
这是不是喻示着即使是当前的“国学热”,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其根本性的矛盾究竟在哪里?依笔者之见,之所以出现这种困局,或在于时下的人们对国学及中国文化的理解方向、理解原则出现了根本分歧——许多争议,已经根本不再是“理解程度”的问题。由于争论往往并不在同一平台上,导致了某种类似“盲人摸象”、“鸡同鸭讲”的困局出现,导致越争议越混乱。
究竟应该用哪些原则、从哪些方向去理解国学和整个中国文化?笔者以为这当属解疑国学及中国文化之惑的“纲”。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整体或可喻为“一锅老汤”。如果能以对待“一锅老汤”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中国文化,可以发现,许多文化方面的困惑将迎刃而解,许多争论也将走上一个正确的轨道、统一的平台。
的确,如果“形象思维”一下,可以说中国文化其实就是一锅已经煲了数千年的“老汤”——这锅“汤”,从久远的诸子百家时代便已经“开煲”,其“底料”中杂糅了儒释道墨等各家之说,佐以古今中外先贤智者之论,内中纲常礼教、阴阳八卦、厚黑谋略、魏晋风度、唐宋文章等诸般“味道”兼备;这锅“汤”,在“天朝大国”的集体荣耀时代曾无数次沸腾,在割地赔款国耻连连时分也曾一再被几乎扑灭了底火。不过,虽是历经波折,这锅“汤”数千年来却从未被彻底倾覆,薪尽火传,绵延至今。
这锅“文化老汤”非常值得珍惜,因为其丰富的内涵、醇厚的味道正是中国文化魅力的坚实基础。在文化成为重要“软实力”的今天,应该进一步有效发挥这锅“老汤”的优势使中国文化得到更好传播,为经济发展助势。
不过,在当今时代,中国文化这锅“老汤”也面临着诸多必须接受的新理念、必须解决的新问题。众所周知,但凡“老汤”都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重滋味不重营养;甚至,对经几十年上百年反复熬煮的老汤之健康性,存在着一定的疑虑和争议。其二,“同化”的能力极强,再新鲜的东西放进去,都会变成了老汤本身的滋味。其三,其种种复杂滋味究竟何来,不好解释;但这种“说不清道不明”往往成为招牌,成了自傲的本钱。
“老汤”如此,中国文化亦然,不妨一一对照来说:
其一,“重滋味不重营养”的低效、低质文化概念和行为,在中国文化整体中存在仍然较多。譬如现在仍被一些人念念不忘、声言要发扬光大乃至申遗的“国粹”,于现今之意义委实寥寥,却偏偏有人乐此不疲。
而且,如同对待“老汤”的态度一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作用也产生了很多疑虑和争议。比如对儒学,有人认为这是强国的文化利器,是“一项更适合人类进化的文化选择”,现代社会应该重新接受儒家文化的启蒙,重新发现孔子的价值。但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儒家文化是误国的文化包袱,要承接和发展现代文明,“孔子的思想枷锁必须被打破”。是故,小到对儒学、对读经,大到对国学热、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掘,有人不遗余力地添柴加火,有人则大泼冷水。
虽然有些问题和争议本身一眼即可见其荒诞性,但要更好发挥传统文化“这锅老汤”的作用,却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和争议的存在。
其二,如“老汤”一样,中国文化亦有着巨大的同化力量——而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一点。应该承认,这种同化能力使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保持了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民族的观念和价值统一,但这种同化力量也易形成保守、迟滞、活力不足的一面。现在看来,对外来或内生的新的文化现象一味“同化”,很快便让其失去自身特色,这未必全是优点。从有利文化发展和丰富的角度出发,保持某些文化质素的新鲜、活力和营养,或亦有其进步意义。
其三,如同中国人对“老汤”的说不清道不明一样,对许多文化现象及其内在逻辑、肌理等国人往往也缺乏解释能力,却偏偏又要以其“博大精深”作为招牌,作为自信的基础。作家曹文轩曾经写道:“假如说西方人有什么长处值得我们学习的话,其中一点就是他们对他们自己的一切都作出了高得不能再高的解释。……解释意识和解释能力的双重缺乏,使我们根本无法继承我们的遗产,也根本无法正视当下的实践。”可以说,这几句话点中了当前对中国文化理解和传播方面的软肋。我们有些人,对中国文化洋洋得意充满自信,不遗余力地赞美,然而对其“可解释之处”往往又很茫然。以己之昏昏,当然不可能使人昭昭,更重要的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注定很虚妄。
有鉴于此,面对愈发激烈的文化竞争之势,对中国文化这锅“老汤”,我们应该细细品味,努力去理解去分析,真正搞清其价值所在,精华所系及糟粕所存,对其进行适度地改造,从而能让其能真正适应现代节奏,发挥更好的现实功用。到那时候,当前有关国学的一些争议,也便会走上一个正确的轨道,讨论出一些实质性的内容。(郭之纯)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文化,态度,理解中国文化 态度 理解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