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梁启超笔下的“公务员热”

编辑:汀滢 来源:搜狐
 

自1998年国务院机关精简机构、人员分流后不久,全国各地出现了“公务员”热,而且温度越来越高,至今看不到降温的迹象。研究生和大学生毕业,往往把报考公务员作为首选。无论何种类型、何种级别的机关招考公务员,都是人满为患,竞争异常激烈。 

曾经在机关做过公务员的连岳,写文章评论过一方面公务员热,另一方面公务员抱怨工作压力大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而且在文中提到公务员知识结构落后。连岳提到的那种现象其实并不矛盾。公务员这个职业含金量越来越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一些公务员特别是中低级公务员,工作中感受到各种压力也是实情。在中国的机关里面,处理人际关系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智力远远大于做事,级别低的公务员经常加班加点,将领导讲话稿揉来揉去,恨不得绞尽脑汁,博得领导的欢颜,而领导也许照着稿件念十分钟,就扔进垃圾堆里,在外人看来这是很无聊的工作,而在机关这项工作相当重要。领导一不高兴,训斥两句,就会揣揣不安好几天。----这些所带来的压力远远比我们按时给专栏交稿的压力大。人一般说来更愿意了解和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知识,我们写专栏需要了解社会热点问题,需要一定的法律、历史等知识储备。律师要给当事人打官司,除了需要法律知识外,也许还要了解司法实践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潜规则。这些固然是知识,是智慧,了解领导的喜怒哀乐,从领导一两句话中,品出深意来,对公务员来说,是更用得着的知识,他们需要的是官场中特殊的智慧。 

近日看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合集》,中有一篇《作官与谋生》。读任公这篇文章,对分析当下的公务员热很有启示。 

清室逊位,民国建立后,任公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北京。他对一种现象感到“瞿然惊者”:“求官之人多是也”。据他所闻,当时住在北京城内旅馆,差不多十数万人,十有八九是来求官的,而住在会馆和寄食在亲友家里的差不多也是这个数目,各省多半也是这种现象,全国加起来,“其现在日费精神以谋得官者,恐不下百万人。问其皇皇求官之故,为作官荣耶?作官乐耶?皆不然,盖大率皆舍作官外更无道以得衣食。质言之,则凡以谋生而已。” 

任公分析中国和欧美各国一样,都有所谓的就业问题,只是欧美工商业发达,就业门路更多,不必抢着去做官。而对传统中国,除了有地的农民外,失地的流民,如果不让他们当兵将他们养起来,他们就可能成为盗贼,而读书的士人,就业的门路主要是当官。安排官职和招募兵士成为一种职业救济之道,养兵主要不是为了国防,养官也主要不是为了服务大众。当兵和官都“待养于国家”时,而国家的财富不能由天降地涌,只好向外国贷款,“以债务累子孙。”------今日经济繁荣非90年前可比,不用向国外借钱,加税就可以了,这是北洋时代的当政者应当艳羡之处。 

梁任公分析了民国初年,求官之人多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原因。他认为昔日科举时代,落榜的人只能感叹命运不济,时间一长还科场“未售”,只能求别的出路。咸丰、同治两朝,捐官保举成风,得官的渠道渐广。光绪、宣统时,科举废除,各种新式学堂办起来,而这些新式学堂也以引导人作官为办学宗旨。到了民国初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走马灯式地更替,官员也更替很快。未作过官的官的人想谋官,前清或前一届政府中作官而丢官的,又想起复,留学各国的人回来,最好的就业门路也是作官。 

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精英,一股脑都涌向官场,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可想而知。任公说:“夫国家而欲求国力之充实滋长,惟当设法使全国各种类 之人皆能如其分量以尽其才用;个人而欲自立于社会,亦最宜自察才性之所近,而善推之以致用立业。若是者,吾名之曰个性发育主义者。无论为社会全体计,为个人计,皆必要而至可尊也。而求阅历于官吏社会,则与个性发育主义最相仿者也。试问国中大多数青年,其性质实宜于为官吏者果有几许?其所学与官吏事业绝无关系者亦且泰半。今悉投诸官吏之大制造厂中,而作其机器之一轮一齿,其自暴殄毋乃太甚乎?夫人之才性,发育甚难,而消退甚易。虽有善讴之伶,经年不度曲则失其声;虽有善射之夫,经年不弯弓则失其技。”

对于官场扼杀个性,任公很精辟地总结为,官吏社会,其洗礼受戒第一条法则就是,“姑舍汝所学而从我。”这里所指的“我”,则是上司,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官场上熬成婆婆后,对新媳妇仍然是这样的要求。因为大家都想进官场,而官吏的职位有限,梁任公认为最后的结果是:“故其得之者,必须至剧烈之竞争。而此种竞争,非若陈货于肆,惟良斯售,而其间恒杂以卑屈之钻营,阴险之倾轧,其既得而患失也,则亦若是。故虽以志节之士,一入其中,则不得不丧其本来,而人格既日趋卑微,则此后自树立之途乃愈隘。”-----今日挤破头进入机关当公务员的年轻人,当年大多是大学里面成绩优异、见识超群之人,对照任公的论述,是否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今日之中国,当然和任公写这篇文章的民国初年大不一样,历史教科书上告诉我们那时候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产业凋敝,青年精英都想去当官,以求人生更有保障,是可以理解的事情。而今报刊电视中一片百业兴旺之景象,官方公布的GDP每年告诉增长,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青年,像任公笔下的那些求官者一样呢?这样的现象有趣而值得深思。(十年砍柴)


关键字: 内容标签:笔下,公务员,梁启超笔下 公务员 梁启超
下一篇:影视导演何苦一味捧“大牌”||上一篇:让街头艺人成为城市风景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