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学者的“史识”与“史德”

编辑:汀滢 来源:深圳商报
 
学者的“史识”与“史德”
——以王立群的“安贫乐道不是先进文化”为例
《百家讲坛》的热播,带出了观点翻新出奇的热闹景象,带出了媒体批评争议的热闹局面。它丰富了人们的历史常识,促进了思想和舆论的活跃,提供了不少学者的深入浅出的学术心得(如周思源的讲座)。但也毋庸讳言,有些讲课,不是靠对史料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而是靠新奇、有趣,靠讲故事的能力,甚至是靠说书般的煽动力。它煽动的不是勤读精思的奋励之志,而是学术浮躁之风和名利速成之欲。
片面理解“安贫乐道”破坏精神生态
正是在社会道德滑坡,学界人心浮躁,学术严谨性和公信力下降,人们呼唤发扬“安贫乐道”、“士志于道”精神的时候,《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河南大学史学教授、博导王立群先生提出了“安贫乐道不是先进文化”的观点。他把“安贫乐道”片面地理解为“安贫”,而阉割了其中的要害——“道”,把追求“体面生活”简单地理解为“求富”,再撷取司马迁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肯定唯利是求的先进性。
抛开道义来脱贫致富,即“不义而富且贵”,是孔子所“不为”、所反对的。全面准确地理解孔子的“安贫乐道”思想不仅关乎对古人人格理想、思想建构的评价,还牵涉到如何维系当代社会精神生态平衡、防止价值理性迷失等问题。孔子的“安贫乐道”不是安于贫穷、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不为”、穷不改志。孔子的“安贫乐道”是一个完整的理念,是“有所不为”,不是无所作为,是为了“守道”而“安贫”,不是无条件的“安贫”,是在遭遇贫困时能守道不阿,“志于道,据于德”,行仁由义,穷不改志,保持心境的安坦,保持人的尊严与品格的高尚。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的积极用世和安贫乐道构成一个阴阳合德的太极图,历代封建士子“外儒内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也构成智圆行方、曲全枉直的太极图,其要义在于揭示对立双方共处一体、在动态中维持着大体平衡、虽有起伏而不失和谐的精神生态。拿儒家说,既讲“进取”、“有为”,又讲“有所不为”,这样处世立身,就有了道德的基底或守道的防线;既讲“富而可求”,又讲“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乐道)”,这样,遇到挫折就有精神准备,就有“退后一着,天宽地阔”的襟怀。儒学思想家关注的是人格的培养(非义莫取)、意志的锤炼(士志于道,穷不改节)和心境的涵泳。如果不注意考察这些思想史轨迹,或者无视阴阳刚柔的辩证关系,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简单否定太极图中的一方,就像挑破了气球,会使整个生态结构崩盘。社会精神生态遭破坏,会招致什么后果,我们应该带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思考这个问题。
学者不仅要有“识”还要有“德”
“安贫乐道不是先进文化”,那什么是先进文化?其实王先生已经给了答案,“追求体面生活”是先进文化,熙熙攘攘、唯利是求是先进文化。按照王先生的逻辑,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是先进文化,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是先进文化,拜金、享乐(追求体面生活的一种表现)也是先进文化。“安贫乐道”的道义藩篱被突破,巧取豪夺同样也代表先进文化。走到这种地步,恐怕是王先生始料所不及,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行文至此,笔者觉得,历史学者不仅要有“史识”还必须要有“史德”——即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提出理论观点,必须符合历史真实,考虑社会效果,而又于现实有益,至少是无害,绝不能只是追时尚,逐新潮,哗众取宠,脚下走偏了自己还不知道。宣扬唯利是求,总是弊大于利,孔子清楚这一点,所以“罕言利”而强调“乐道”,要求人们所行者忠信,所守者道义,这不是陈腐迂执,也并未过时落伍。一旦诚信丧失,廉耻无托,放僻邪侈,无所不为,这就是孔子所谓“穷斯滥矣”。
社会问题应靠精神文化来挽救
当前出现的恰恰是“无所不为”压倒孔子的“有所不为”:物质的追求,消费的攀比(求体面),促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精神滑坡,理想失据,一切向钱看,一切靠钱办,人们失却了诚信和尊严,由侏儒化滑向禽兽化。文艺媚俗化,用热闹掩饰空虚,用华丽装点粗陋。这些社会弊端,本应该靠精神文化来挽救,可文化星空上照耀我们的没有学术泰斗,只有歌星、影星,乃至脱星。我们高雅的传统文化被阉割,被偷梁换柱,换成庸俗不堪的发财文化。而单边的发财文化没有精神支撑是极其脆弱的。当下,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我们更需要儒家的志道据德、行仁由义和道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为我们筑起一道精神防线。可这当口,却出现了厚诬古人、颠覆传统的风潮。也就在这种风潮中,作为史学教授和博导,王先生有着非普通人可比的社会影响,本应该履行守望传统人文理想的神圣责任,却加入了诬古非祖的行列,抹杀安贫乐道的历史作用。其后果,除上面述及者外,还可能助长虚无主义。往圣先哲、诗仙赋豪、英雄好汉,曾像星汉灿烂,今被随意抹黑,抹得面目全非,涂得暗淡无光,贤愚美丑,失却评价标准,造成民族精神的无法认同,更加剧信仰失据,精神滑坡,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我不能不指出,王先生漠视作为社会减压阀的精神缓冲剂的“安贫乐道”的功能,应该说,这是非常不合时宜的。(作者:田立立)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学者,史识,史德学者 史识 史德
下一篇:他想用“小说取代历史” 评诺曼•梅勒离世||上一篇:“违规参赛”怎么成了文艺片的救命稻草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