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计件论文”造就了什么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晚报
 
专业论文,是不少人学业、职业生涯的必需品。当然,这些论文要作数,必须得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应该是公开发表的署名文章。第二个,若是学术论文,则要求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只要符合了这两个条件,“论文”可以不论质,只论量。数量够了,作者就能得到想得到的名号和待遇。与计件工资相对应,当下绝大多数论文,堪称“计件论文”。
  《人民日报》25日发表了《博士生自述:发论文靠学问还是靠金钱》。透过此文,人们大体可以感受到学术以及学术期刊的繁荣究竟属于哪种性质。
  某博士生需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4篇署有学校名称的论文方能戴上最后那顶博士帽子。时间短任务重,到网上拷贝粘贴不可避免,学术期刊的关系也要去打点。当然还有一条捷径:找几位同学,你的论文我当第二或第三作者,我的论文也欢迎同学加盟。这样,“计件论文”成本大大降低,数量呈几何级猛增,戴上大帽不再需要坐下来冥思苦想,多多跑动就行。人脉活比学问深管用。
  如此看来,“计件论文”数量越多,对作者本人、对所属科研院所、对工作单位甚至对周遭各色人等,都是好处越大。你好我好大家好,所有人心知肚明,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但是,这样一个多方促成的大泡沫,能够“众望所归”地越吹越大吗?“计件论文”真能繁荣学术研究、提高各领域学术实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昨日,多家媒体报道了“耶鲁大学教授反映个别北大学生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就是对所谓学术繁荣现象和“计件论文”风气的反讽。那个许多人还在埋头苦吹的巨大泡沫,无疑已经显露出其破碎先兆。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给这位教授的信中说:“你很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知道我们过去100多年正从许多困难中恢复过来,包括我们历史上长期崇尚的诚信,有所缺失。我希望你对我们的学生,对北大,对中国,没有失去希望。”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计件,论文,造就了计件 论文 造就了
下一篇:李宇春是中国流行文化代表?||上一篇:《集结号》:大时代下个人无法自主的孤独和绝望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