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川舞:创作与市场怎样两全

编辑:秋痕 来源:《四川日报》
 
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虽已落幕,但带给四川舞蹈界的“震荡”却在继续。擅长民族民间题材的四川舞蹈该如何“转型”?创作与市场如何两全?这两天成为了四川舞蹈界的新话题。

  【疑惑】

  演出商:民族民间舞蹈更有市场“《中国妈妈》《空巢的孩子》确实立意不俗,但好像不太适合晚会演出,除非有特定的主题。”颁奖晚会上,坐在记者身旁的一演出公司负责人曹征说,“《麻辣乖幺妹》虽然只得了三等奖,但是喜庆、热闹,新年、新春晚会就可以上。”

  站在演出商的角度,曹征希望发现有市场价值的作品。“比如《俏花旦》,这个节目虽然已经有10年历史了,但现在还在演,热闹、文化元素足、耐看,是存在于市场的基本条件。”相比此次四川舞蹈创作,曹征直言,可看的节目不多,具备市场循环演出条件的也不多。“也许是限制了题材的缘故,我们的编导更多地注重立意而忽视了舞蹈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我觉得不如以前的民族民间舞蹈好看。”

  和曹征有同样困惑的不止一人,很多观众认为四川舞蹈之前给人的感觉是美和热闹,“但是这次,这种美感和热闹都没有了,有些节目看起来有些凌乱。”

  【探索】

  本土编导:题材与舞美创新兼容捧走群舞创作金奖的我省编导马琳对舞蹈节目的市场属性比较在意,她说,节目创作出来就是给观众看的,所以一定要考虑市场因素。马琳承认,本届大赛四川作品真正有市场性的节目很少,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现实题材与舞台美感没有兼容。

  的确,民族民间题材是四川舞蹈的强项,但从这次比赛情况看,由于题材限定在现实主义题材上,四川的优势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与总政歌舞团的《士兵与枪》、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那年剪短发》相比,舞蹈技巧与舞美创意都不尽如人意。本土编导认为,舞赛限制题材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优势项目的发挥,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暴露了我省编导驾驭各类题材能力的欠缺和舞美缺乏创意等问题。省舞蹈家协会有关人士认为,艺术美感、舞台美感如何与现实题材兼容的确值得四川编导思考。

  【出路】

  名导甘露:四川舞蹈有个“转型期”

  中国东方歌舞团的编导甘露已是第三次担任全国舞蹈大赛评委。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四川舞蹈人观念的转变更为重要,“首先是四川编导的创作观念非常新颖,刘凌莉、马琳、李楠、何川等人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还有就是相关艺术部门和单位的观念也在变化,不排除‘拿来’和借鉴,《背靠背》就是四川引进的外援赵明创作的节目。”

  “有了这些硬件优势,在创作和市场的兼顾上将不成问题。”甘露告诉记者:“‘命题作文’并不意味放弃市场,相反,能够更好地打磨导演,促使他们创作出更贴近生活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挖掘现实题材有利于拓展舞蹈者思维的空间,是舞蹈者走向金字塔尖的一种追求,在这一过程中,有些节目不免带有浓厚的‘实验’意味,造成观众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和看懂的情况,但观众很快就会适应。”“对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来讲,观众

  往往更喜欢喜庆的、热闹的、能够从中获得视觉享受的,所以,对于这些适合‘商演’的节目,我们应该重视,不能顾此失彼。”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两全,创作,市场,川舞两全 创作 市场 川舞
下一篇:古典诗词:高唱之余别忘浅吟||上一篇:天一阁藏书该不该“示众”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