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于”事件
为了普及经典
事件描述:在凭借着《百家讲坛》和《〈论语〉心得》于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媒体红人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倒于”行动也即将上演。
3月2日,中山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徐晋如联合其他8位博士生在网上发表了《吁请媒体停止对于丹之流的过分吹捧》的文章:“当有人抱着‘尼姑的光头,别人摸得我摸不得’这种心态,把手伸向《论语》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只能涌现出孔夫子的谆谆教诲‘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就是沸沸扬扬的“十博士‘倒于’事件”。
4月,“倒于”事件已经不局限在网络与媒体的争论了,并且演变成了出书批判于丹的高潮:一本由徐晋如、杨吴鸥主编的《解“毒”于丹》由中国物资出版社推出不久,科技文献出版社也推出了两本批判《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书:《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此外还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当〈论语〉遭遇于丹》。每本书中都逐条批驳于丹的“错误”,声称要还原经典的原貌。
《当〈论语〉遭遇于丹》的作者马千里表示:“于丹对《论语》的理解差之万里,《论语》是一部反映孔学政治伦理哲学的著作,属于哲学范畴,当然可以给人在很多方面的启示,但要说孔子是‘教人们如何快乐的’,《论语》是‘快乐读本’,就不着边际了。” 不过“倒于”事件也被一些评论者理解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哗众取宠,借指正于丹的纰漏,制造一点轰动效应”。
当外界在质疑和反驳声中吵得热火朝天时,当事人于丹却表现得非常大度,在回应“倒于”事件时,于丹首先表示了对这些博士的尊重,她说觉得他们很可爱,都是对文化有使命感的人。但文化本就分精英的塔尖文化与底层大众文化。大众也有分享经典的权利,所谓“论语心得”,即心有所得,不管是大妈还是小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心得。自己所讲的内容不一定每句都正确,而目的在于提升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度。对于一直所存在的质疑声音,于丹称自己从未生气,因为有人和她一样为文化认真。
影响指数:★★★★★
点评:其实不管是于丹,还是“倒于”派,他们的出发点都一样:都希望传统经典普及。不过前者照顾的是大众,而后者从纯学术的立场出发的,追求的是学理性。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文坛,事儿,事件文坛 事儿 事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