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校长给少年犯磕头与国学无关

编辑:Jina 来源:光明网
 
河南某校长在给少年犯捐赠《弟子规》时,旁若无人的跪下磕了三个响头。目的是希望能震撼孩子们的心灵,让少年犯知道他是在诚心与他们沟通,“求大家好好做人,重新改造。”(见2007年11月23日《河南商报》)

  就是这位校长,在今年6月,把自己印制的10万本《弟子规》无偿赠送给郑州市内小学时,也曾跪的“名扬天下”。当时,一位时评人写了篇《下跪也救不了国学》对其质疑,把他比喻成劝酒的人,什么都不说先把自己的酒干了,让无声胜有声,让无语胜过千言万语。字里行间,露着对国学的失望和对校长的嘲弄。

  那时,惊闻有人为推广国学下跪,很是震惊。内心深处对他的行为肃然起敬,因为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个大男人除了内心有一种真挚的情感为动力,还有什么能做驱动力呢,当时甚至还想,如果能有更多的人能像他这样对待国学,我们振兴国学的日子一定不会太远。

  今天,又听说他下跪了,并且还是旁若无人的下跪,并且磕了响头,依然要推广国学,灌输传统道德观念,挽救“小皇帝”。

  然而,再次面对他的下跪与磕响头,多数人已经是很平静了,因为,校长给少年犯磕头与国学无关。

  校长的这种行为表明他是不懂国学的。国学是什么?不同的学者对这个词有不同的定义。我认为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但不是之乎也者下跪磕头行大礼。百家诸子学说都只能算是国学的一部分,一本薄薄的《弟子规》更不能替代“国学”。把任何独家学说等义成国学都是在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全部。

  校长给少年犯磕头或是给学生下跪表明校长是不懂国学的。主要表现在不懂“礼”。众所周知,“礼”的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本质是维护“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秩序,讲究的是下从上、臣从君、子从父、妻从夫。看过《资治通鉴》的人都知道,孔子认为周朝以后天下大乱的原因是“礼崩乐坏”,就是天下的人都不讲“礼”了,乱了正常的应有的秩序。周天子居天子之尊,本应号令天下,纳税受贡,享受天子的威仪,但强大起来的储侯们不买他的帐,还常常对周朝天子有无“礼”的行为。周天子因为有天子的名分,诸侯们也还有所顾忌,以至虽然在式微时期也还绵延了几百年的朝政,但最后周天子自乱名分,自坏“礼”纲,不把自己当“天子”看了,把强大的诸候当“天子”看了,于是就完了蛋。校长给学生下跪、磕头,显然同周天子一样,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有违传统文化中的“礼”数,是在滥施“礼”。

  也许我们不该对校长以这种方式表达的真挚感情进行质疑,因为这是他的权利和自由,但在今天,国人已经很少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人的感情了,尤其是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表达,不仅说明了当事者的无能,更有做秀、沽名钓誉的嫌疑。因为谁都知道,这不过是一种形式,对学生的深厚情感更应该体在行动和生活的细节中。作为一名校长,热心推广国学或是劝少年犯重新做人,重要的是拿出有力的说辞或是行之有效手段,而不是下跪、磕响头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少年犯,磕头,国学,校长,无关少年犯 磕头 国学 校长 无关
下一篇:妄打诳语救不了中医||上一篇:莫把"恶搞"当创新 《红楼梦》怎又成了牺牲品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