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谁该为学术期刊买单?

编辑:汀滢 来源:东方早报
 
10月20日举行的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首发式上,多位学者对大学学报的现状提出了批评。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在发言中称,大多数中国大学的学报都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10月21日《新京报》)
这一看法让笔者直接想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室主任蒋永华先生的文章《版面费怎么就上不了台面?》(8月20日《东方早报》),蒋文的观点系对曾革楠先生的文章《版面费何以从“潜规则”上了台面?》(7月19日《东方早报》)的回应。曾文反对并强烈抨击学术刊物收取版面费,而蒋先生的整篇文章主要是围绕学术刊物收取版面费的合理性展开论述的。
细读蒋文,其力主收取版面费的理由有三:一是解决学术刊物的生存危机。二是“学术论文的发表,现实地存在着较为巨大的物质与精神回报”,编辑理应分得一些收益。第三,“收取版面费是一种国际惯例,已成为学者自觉遵守的公理”。看了蒋文的三个理由,我相信,大部分办刊经费紧张的学术刊物从业者肯定会拍手称快。
笔者所在的学术刊物《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坚决不收取版面费,反而尽量为作者的辛劳争取些许稿酬。我们的做法让很多作者百思不得其解,更让一些作者看到了希望之所在。
那么,该谁为学术期刊买单?蒋文认为,“为稿件的学术质量检测提供经济保障,恰恰是为了抵制劣质稿件,恰恰是为了保障学术公正,怎么能说是学术腐败呢?”蒋文也抨击有些期刊“不以推进学术研究为目的”,主事者“钻学术论文发表难的空子,收取高额版面费,大肆敛财,严重败坏了学术期刊的声誉”。
我想反过来问蒋先生:为什么别的收取版面费的学术刊物就是高额敛财呢?他们不也声称自己是为了“缓解办刊经费压力”,“保障学术编辑的学习提高、工作会议、编辑待遇”吗?他们不也是打着解决“如何吸引和留住真正以编辑工作为志向的编辑人才”这一问题的旗号吗?
所以,蒋先生所主张的适当收取版面费不具有现实的合理性逻辑的可行性。理由如下:
第一,将学术期刊推向市场,违背了我国新闻出版署及相关部门制定的有关政策。中央有关部门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表示,以刊载各学科学术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刊物不能走市场,而应继续保持事业单位的性质,由主办单位全额拨付办刊经费。笔者以为,应该对那些置国家政策于不顾,一味以办刊经费不足为理由收取版面费的学术期刊予以警告,甚至整顿或停刊。这从表面上来看是给学术发展带来了损失,但是深刻分析,却是在从根本上制止学术腐败。
第二,靠收取版面费来解决办刊经费问题,实质上是把学术期刊自身的经费压力转嫁给作者。但作者并没有义务承担无端的额外经济负担。的确,在现有的学术评价体制下,作者的经济收入、在学校的学术地位、学术影响等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其发表文章的多少。但我认为,这些应该是作者劳动的一种回报。
同时,我们还应该澄清一个误解:即版面费是编辑劳动的收入。即以蒋先生和笔者而论,我们劳动价值的货币体现应该分别是从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领取的工资,而不是工资之外的版面费,因为我们两人是上述两个单位的职工。此外我还想向蒋先生澄清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学术论文都是科研课题成果,也并不是所有的科研课题都花费了很多的经费,也并不是所有的科研课题都有经费资助。因为课题资助的经费有限,并且,能够受到各类各级资助的课题毕竟是少数。仍有大部分中青年教师是在拿自己的工资交版面费。
所谓“国际惯例”云云,鉴于很多读者已经在银行卡收费之类事项上领教过其实质,根本不值一谈。
蒋先生也提出了解决收取版面费的问题之关键:“不在于是否收取版面费,而在于要统一收取的标准,版面费面前,人人平等。同时,严防部分不良刊物漫天要价。”这种办法之谬,正如孟子所批驳的农家思想中的“市价不贰,国中无伪”的错误。在现有通行的学术评价机制中,不同的学术刊物被不同的高校科研单位列入不同的等次,发表于不同等次刊物上的文章对于作者来说所得到的物质和精神回报不同,但是作者的金钱支付(包括科研劳动和版面费)却是相同的,这样,作者还是往挤破头的地方挤,而门可罗雀的刊物依然“门前冷落鞍马稀”。
作为学术刊物的编辑室主任,蒋先生的确得为编辑室及工作人员考虑得周到、全面、细致。但是我个人认为,蒋先生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有最大的疏漏,因为“适当收取版面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期刊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李孝弟 《上海大学学报》编辑)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买单,学术期刊买单 学术期刊
下一篇:无聊的大学毕业生薪水排行榜||上一篇:刘心武开坛说宝钗宝玉无性婚姻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