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金风送爽艳阳天,扫杆埔香港大球场万头钻动,举行孔圣诞祭孔大典,民众在大会主持带领下,齐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如此盛典,隆而重之,邀得内地和本港官员出席祭典;更请来山东曲阜二百人祭孔代表团来港表演,事前并举行新闻发布会。据报道,新闻发布会上,大会预期包括嘉宾在内,将有四万民众出席祭孔大典,届时除有古代舞蹈祭祀仪式外,并齐颂《论语、礼运大同篇》。
我没有出席新闻发布会,如果报道如实,可真是大笑话。
“想当然”贻笑学林
首先,《论语》与《礼记》是两卷分别阐述儒家学说的古籍。儒家学说首重守“礼”,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乃以“礼”为先。
《礼记》以叙事及教导形式讲述礼规及如何遵礼,“礼运”是《礼记》其中一章,不属《论语》范畴。是否有人认为,凡与儒家有关的章句,均出自《四书》,而《论语》为《四书》之首,那么,在如此隆重祭孔大典所念颂文,想必是出自《论语》,如此这般便生成“想当然”贻笑学林的事。
我倒希望是报道上有所误会或误解,不然的话,有人难辞其咎。
此文着墨之意,殊非“鸡蛋里挑骨头”,只因现今本港的中学中文课本,从中一到预科,中国古籍课文只有三数篇选自《论语》及《孟子》的文章。
记得儿时求学,“国文”选有“苛政猛于虎”一课。此篇出自《礼记、檀弓》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一文,相信40年代读中学的读者也会读过此课文,不知为何,现在的中学中文课本未见选用。
反而,现在中学中文课文,选用武侠小说章节之多,在孔孟文章之上,若圣人泉下有知,可真“吾不欲观之矣”。
“是谓大同”冠名“大同篇”?
话说回今岁太平山下祭孔大典,欣逢香港回归十周年,主办机构出钱出力,值得一赞。
未知是否个别人士百密一疏,出现美中不足现象。就以当日祭孔大典;万人齐颂的《礼运大同篇》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而言,是《礼记》46章书中第7章“礼运”的节录。
《礼运》讲的是“礼”的兴起,及其因应时代进化所生成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全章一气呵成,不分篇,也不分段。所谓“大同篇”只为有些人断章取义,截取文章的小部分文字巧立名目而已。
如果因为有“是谓大同”一语,而把这一小段文字抽出来,冠名“大同篇”,那么同属“礼运”中另一小段“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的文字,不也可称之为“小康篇”吗?然则“檀弓”章中的“苛政猛于虎”、“立庶子不立嫡孙”及曾子赞晏婴知礼、责蒉尚失礼、病危换席等文句,岂不是也可独立称作“苛政篇”、“传位篇”及“曾礼篇”吗?此风不可长!
畅谈孔孟 缔造美谈
今次祭孔大典,来自山东曲阜的祭孔代表团,舞与仪确令港人大开眼界。倒是大会仪式开始前的表演节目,不敢恭维,“六艺舞”只侧重“射”,武术表演为韩国跆拳道。读过历史的人,也知孔子父亲叔梁讫是一个臂力过人的武官,屡救鲁军,尤其是逼阳城一役,双手托起城池降下之悬门,让鲁军安全撤退,享誉军中,他练的是中国“千斤闸”功夫,不是跆拳道。至于歌咏,安排“潮男”“潮女”唱“潮歌”,与大会气氛格格不相入,倒是大合唱《我是中国人》及祭祀时的大合唱可取。
今次祭孔大典,广邀天下良朋,独不见有报道邻埠澳门的代表出席,原因不得而知。
澳门孔教活动,不下于香港,40年代位于柿山的澳门孔教中学,知名度甚高,每年孔圣诞,也在校内举行祭孔大典,其后与银业中学合并为现在的“教业中学”。侧闻居港“孔教”旧生,有投笔从戎抗美援朝爱国志士、有港府视学官、有港澳红伶“掌柜”、有资深传媒、有商界翘楚……,其居港旧生以“博社”同学居多,常与退休在港的老师(宿儒)聚会。
他朝有日,港澳孔教学者、旧人若一堂相聚,畅谈孔孟之道,当可缔造两地儒学美谈。(来源:香港《文汇报》,作者:钱树良,有删节)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大典,有感,祭孔大典 有感 祭孔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