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哪有才子不流氓?

编辑:秋痕 来源:东方早报
 
“才子+流氓=?”鲁迅先生给出了等式的开端,却没有给出结局。 
    经过仔细研究,我认定这是个伪命题。才子加流氓,结果仍然是:才子。就像一滴墨水加上另一滴墨水,结果只不过是一大滴墨水。 
    《汉语大词典》对“才子”的解释是“有才华的人,有文艺创作才能的人”,而“流氓”词条下写着:无固定工作,经常寻衅闹事的人。一定会有人说,这两个解释完全无关。实际上,虽然并非所有流氓都是才子,但所有的才子都是流氓。 
    一个人被大家称为“才子”,其实意味着这是他的第一属性。如果他是一名学者,或者一位官员,大家决不会敬之以“才子”这么虚无缥缈的衔头。纪晓岚自己后生时也是才子,他后来当了大官,编过四库全书,就很看不上那些有才气而没有发达、总喜欢“以贫贱骄人”的才子。他说,这些人没有什么别的可以骄人,只剩下贫贱了。恶毒啊纪大总裁,不过也说明才子和贫贱,通常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又贫又贱,不沦为流氓,几希! 
    民间最喜欢传颂的才子,莫过唐祝文周“江南四大才子”,他们被称为“才子”,就是因为他们的一生,是且仅是才子,最高冠冕只是“解元”,就是江苏省高考状元。一部《唐祝文周四杰传》,说的都是他们如何偷香窃玉、调情弄戏。 
    才子的必备条件:一当然是有才,二是年少出名,三是前途蹭蹬。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柳永柳三变,“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鲁迅先生成名时已经40岁了,所以他来不及体会当才子的滋味,才会提出这个荒谬的等式来。 
    才子当然也有转运的时候。胡适未考取庚款留学之前,在上海喝花酒,打警察,标准的才子作风。一旦学成归国,立刻少年老成起来,连和旧情人通信都拿腔作调。 
    关于才子,民间有许多说法,才子无行呀,才子好色呀。其实流氓也无行,流氓也好色,不过才子名气比较大,他们无起行好起色来,更能吸引眼球。流氓如果有协会,可以请才子代言。江山代有才子出,各领流氓几十年。老才子们成长为官僚、宗师、大腕、富豪,新一代才子又长成了。“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原是一部公开的秘籍。 
    用民歌的方式总结我的论点,那就是:哪有种田不开地?哪有养鱼不修塘?哪有蜂儿不采蜜?哪有才子不流氓?我喜欢这种言说方式,一点因果逻辑都没有,听上去却无比雄辩。辞藻华丽地强词夺理,正是才子们常干的营生。

关键字: 内容标签:哪有,才子,流氓哪有 才子 流氓
下一篇:国学涨价与“凡是”思维||上一篇:张艺谋 中国雅文化和俗文化都需要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