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一封信与一种情愫的救赎

编辑:汀滢 来源:人民网
 
今年华东师范大学首批免费师范生将收到一封校长写的亲笔信。信中,校长叮嘱即将入学的免费生“一定不要忘记感谢父母和家人,不要忘记感谢老师。希望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出家门,怀着一颗自信的心走进校门”。(8月26日《东方早报》)


感恩这种情愫在社会情商体系中愈来愈珍贵了,以至有论者指出“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样一则新闻竟遭到包括网络舆论在内的诸多质疑甚或指责。

在我看来,某些制度层面上的不公,不该影响学生对父母、家人、老师应有的感恩情怀,也不能遮蔽一位校长督促学生回首感恩的善意。

在感恩上,我们常常感叹世风日下今不如昔,也往往由此反思教育的弊端。诚然,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包括感恩在内的情商教育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甚至被严重地忽视着―――高考以及就业的压力,使得教育染上了愈来愈功利的色彩,由此而生的培养目标的嬗变,也让教育的功利性渐渐向自利性转变,学校过多地着眼于有利于自身需要的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罔顾其他。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华东师大校长这封“多余”或者“多管闲事”的亲笔信,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就算它只是庞大的既有教育体制中一个带有个人色彩的节点,出于对公序良俗构架的公共诉求,也应该将其视为学校在学生情商教育上的意识觉醒和责任回归。希望这样的谆谆教诲能够多一些,形成一个逐渐完善系统的学校情商教育体系,来救赎我们心中遗失太多的感恩情怀。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形式表露了感恩教育所必需的宽容和细节原则。很多时候,感恩是一种心灵独语,需要宽容的平台和细节的积累来培植孕育。日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襄樊停捐事件”,除了延伸新闻中那位副局长的女儿外,我更愿意相信是不同社会阶层的行为方式差异所致,富裕者的世故与贫困者的矜持相碰撞,衍生出了“不知感恩”的话题。在这里,不只行为差异的细节被忽视,对贫困者必要的宽容也急躁不安,所以,那注定是一次不成功的感恩教育。

就事论事,一纸看起来很普通的信笺,只是在提醒学生回望走过的路,只是在叮嘱学生不要忘记一路上帮扶过自己的人。也正因此,相信很多学生会像记住校训一样,牢牢记住这封信,记住步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堂课”。

作者: 燕农

文本来源:北京青年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封信,情愫封信 情愫
下一篇:以规范秩序为追求目标的书写为什么难以为继?||上一篇:山西人不“抠门”——晋商的大气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