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者通过某种方式要求受恩者予以回报,是施恩者的权利,然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应是受恩者的一种自觉行为。如果施恩者有强烈“索报”目的,那么,这种“恩”便成没有味道的白开水,本来很好的事情,被“索取”给破坏。我曾听一个受恩的人说:我是受恩于人才读上大学的,原本我对施恩者怀有深深的感激,并定下了我的回报计划。却谁知,在我大三上学报名时,他便给我作了个书信约定,让我毕业后如何回报于他。这便让我有了:受恩于人,不但有经济价码,更有人情债难了的心理重压。从这位受恩者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悟出:感恩文化是无需靠“索报”的;“索报”反让受恩者有了心理重压。
施恩者“索报”于受恩者,就正是堂恩所说的:“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时刻准备着对方来拿回报,受恩者这种心理重压,会让受恩者对“道德施恩”产生理解上的偏轨,也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当在马路上遇到乞丐,向吃丐投去钱币时,谁会指望乞丐知恩图报?肯定不会有回报的愿望。施恩需要反馈,但不应该苛求回报,这是施恩者的一种境界。再说,受恩者的咸恩并非一定要以是否对施恩者本人为准则,受恩者在积蓄了力量后,用他的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不是更大的感恩?
香港慈善家霍英东先生在世时,在大陆为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山区扶贫、干部培训等方面,不知施了多少恩。然而,霍英东先生未曾求取什么回报。若要说有的话,霍英东先生所求的回报,就是盼望被他“施恩”的地方兴旺发达起来。有一次,某媒体记者问他一共向内地捐赠了多少钱,他回答不出来,只是谦虚地说:“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说不上是贡献,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当然,霍英东先生是大慈善家:除了大“恩”胸襟,更有大“德”者的境界。
央视2套《正大综艺》主题歌曲《爱的奉献》里,翁倩玉唱到:“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 ,再把爱的芬芳洒播到了四方”。“施恩不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才是“施恩”与“受恩”的良性循环链。有评论人说:“慈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捐助,那样不如说是施舍,慈善应是一种物质的捐助和情感表达的契合,如果没有精神上的交流和付出的话,那么,这种机械的捐助,就会充满索取,实际上是一种放贷!”这句话点到了“施恩”与“受恩”的真脉。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施恩,感恩施恩 感恩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