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戏剧舞台剧取名低俗令人忧

编辑:Jina 来源:中国文明网
 
如今的戏剧舞台,有不少剧名让你看一眼名字就倒了胃口。不少婚恋题材的作品“爱”字泛滥,“性”字当头,像《初恋50次》《性情男女》《在床上》《换个老婆太麻烦》《有多少爱可以胡来》等等,暧昧的话语和媚俗之风,着实令人担忧。 
    从今年元旦、情人节到春节,上海的贺岁剧舞台同样是深陷在“滥情”的泥沼中,像《跟前妻谈恋爱》《和空姐同居的日子》等。连一些内容不错、表演上乘的剧目如法国喜剧《欢乐复活节》,演出方也为了所谓的“眼球效应”而哗众取宠,更改剧名为《今夜老婆不在家》。 
    好马配好鞍 好剧需好名 
    一部好戏,如果起一个朗朗上口、切合剧情、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名字,就能较好地体现创作者的品位和智慧。像去年沪上演出的《临时病房》《望天吼》《晚安妈妈》《红星照耀中国》等,既简练含蓄,又各具特色和味道。再如杨昕巍近日执导的贺岁剧《比密尼的春天》,把美国詹姆斯·夏曼的作品演绎得暖意浓浓又不失轻松诙谐。 
    对一部舞台剧而言,剧名理应成为整部作品核心思想最精彩的提炼,而不是主创人员玩弄的文字游戏。在这里,剧名不是个招牌,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直观地反映剧目的内涵和主创人员的综合文化素养。剧名的粗俗、低俗、媚俗,实际反映了当下戏剧创作的粗制滥造、质量低下,折射出部分创作人员的思想平庸、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不在内功上花力气,而是一味投机走“捷径”。观众有理由怀疑,这些连剧名都起不好的人,如何能创作出高质量的戏剧作品来? 
  谨防低俗化 重实亦重名 
    剧名的不堪入目,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它与现今商业社会所出现的高雅艺术低俗化、泛娱乐化倾向、宣传炒作坏风气息息相关。一部电影尚未开拍,男女主角的绯闻已是漫天飞舞;一部电视剧的宣传,往往不在作品本身,而是一些捕风捉影的题外话;连图书出版也不例外,从《丰乳肥臀》《拯救乳房》到《有了快感你就喊》,只要吸引眼球,哪管社会影响。娱乐压倒了一切,善与恶的黑白分明让位给了色彩斑斓而混乱的搞笑。 
    以盈利模式展开操作的贺岁剧现在的确很热闹,但商业戏剧往贺岁剧方向的单线发展,刻意追求小资情调来编造剧名,以及雷同的制作模式和戏剧风格,只能说明戏剧市场的生态越来越单一。对此观众们批评:剧名越来越噱头,好看的戏剧却越来越少。专家认为,要打造高质量的戏剧作品,就应从内容到形式上达到一种和谐,这也包括给作品起一个恰如其分、有画龙点睛效果的好剧名。戏剧要走出媚俗、滥情的泥沼,不妨先从拯救粗俗的剧名开始。  (记者 端木复 实习生 杜成靓) 
    短评 
    剧名何必赤裸裸 
    我们的戏剧舞台上,有这样的一些实用主义者。他们的眼睛要么盯着观众的钱袋,要么盯着政府的奖牌。他们要么刻意在舞台上制造低俗笑料,要么就渲染赤裸裸的欲望。在他们看来,以情色为卖点的“滥情”成了票房的可靠保障。 
    戏剧要让观众得到审美的享受与情感的陶冶。对一部好戏的要求是名与实的统一,有的戏不在内容上做文章而一味在剧名上动歪脑筋,想花花点子,甚至以情色蛊惑观众,说轻了是本末倒置,说重了是要钱不要脸。当然,追求票房并不是坏事,但不能为了票房而失廉耻。毕竟,你是在从事艺术,不是在干皮肉买卖。 
    还有,千万不要低估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要是水煮鱼太腥,红烧肉过腻,戏剧作品缺少了艺术和美,观众感受不到戏剧本应有的感染力,光靠一个充满情色的剧名最终只会适得其反,砸了自己的招牌。

关键字: 内容标签:舞台剧,低俗,取名,戏剧,令人舞台剧 低俗 取名 戏剧 令人
下一篇:《刺客》:偏执的“义”造成两极分化||上一篇:闻所未闻画家画凭啥卖高价 质疑市场趋暖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