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政府出于稳定经济和关注民生的初衷,力图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缓解通胀压力、抑制物价快速上涨,这在情理之中。不过,“涨价”毕竟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政治议题,并非行政权力的主战场。对“涨价”问题背后的市场规则和社会缘由,政策制定者同样不能忽视。
按照市场规则,卖家选择涨价,要么是因为自己的产品供不应求,要么是因为生产成本增加,否则,莫明其妙地涨价只会让自己为竞争对手所取代。当然,如果卖家是处于垄断地位,则另当别论。不过,当前的几个涨价热点,多半都是生产成本上升压力的结果。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说法,国内粮食、食用植物油、生猪等产品价格上涨,源于去年四季度以来全球粮食减产的影响。
对于猪肉、方便面、牛奶的卖家而言,原料或饲料的价格上涨了,自己上调价格实属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但问题是,面对坚硬的市场规则,公众显然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承受准备。
翻看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成绩单,“高增长低通胀”作为一大亮点始终熠熠发光。
然而,当百分之十几的GDP增长率和百分之三十几的财政收入增长率焕发夺目光彩的时候,普通公众所获得的发展红利和所接受的社会保障就需要与之匹配增长。否则,如果为了应付各种必需开销,公众口袋里没有足够多的金钱,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零点几个百分点的波动就足以刺激普通百姓的神经,刺激出令人难以承受的痛感。
当坚硬的市场规则撞击到民生防线的软肋之上,正常的市场价格波动会激发起舆论反应。然而,在我看来,如果单靠行政力量抑制卖家们涨价的企图,其给社会福利和公众福祉带来怎样的利弊得失,实在殊难预料。以牛奶市场为例,因目前奶牛饲养成本上涨,全球牛奶价格涨势已成,但如果各地以单纯的行政手段抑制牛奶企业涨价,恐怕无法改变牛奶饲养成本高企的市场现实,高成本、低价格之下,最终受损失的很可能是处于生产链条终端的普通农户。
目前牵动上下的“涨价”问题,既源于生产、投资领域的市场波动,也是分配领域多年痼疾的产物。各地政府固然有出手的必要,但并非只能凭借权力强行抑制市场规则支配下的价格波动。行政权力是坚硬的,而市场规则也是坚硬的,硬碰硬的结果未必都是喜剧。
如何在分配领域有所作为,巩固民生防线,增强公众应对市场波动的承受力,更是政府决策者需要下工夫考虑的问题。
关键字: 内容标签:涨价,百姓,心理涨价 百姓 心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