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能不让笔者想起中国传统文人对小说的态度。传统上,中国文人视小说为末技,以致于一些著名作品,居然没有正经署名,让今天的不知多少学者教授靠考证原作者混一辈子饭吃。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本身是报人,又是社会活动家。他是否瞧得起写小说这个行当不好说,但他到晚年,居然去浙江大学当历史学教授,带博士生。金大侠是怎么想的,笔者不清楚。以中国的传统视角看,历史学是经史子集之一,堂堂正正的修齐治平之术,第一等学问。相比之下,小说大约连奇器淫巧都不如。
金庸如果做新闻学教授,无论是营销、企划、制作、写作还是新闻理论、报业管理,绝对能当中国新闻学界头把交椅。金庸如果去做中文系教授,专攻武侠文学,不说成果如何,行为本身,也会立即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可他偏偏去搞历史学。以金庸的几篇历史评论,看得出老先生在史学方面的才气连他写小说、办报纸的几分之一都不如,一些结论,诸如袁崇焕和崇祯是性格冲突悲剧之类,也有些让人哭笑不得。
金先生带学生的事好像颇有些虎头蛇尾。这事儿也实在是守着金山要饭吃,金庸搞新闻学,来个《明报与香港报业》,学生肯定能拿学位。金庸搞中文,就凭《金庸写作自述》,也足以让学生毕业。就算是真搞历史,一篇《金庸回顾香港基本法制订经过》,就算拿不到什么学位,也足够一个青年学者确立自己在学界的地位。弄本《我是金大侠开山弟子》也能饱赚润笔。真不知历史学教授查良庸是怎么带博士生的,师徒忙了一场,据说发表论文都很困难。
反观J·罗琳,就是个大大方方写小说挣钱的人,哈利波特系列,创下一次次出版神话。结局篇的商业策划,导致全球轰动,创造商业奇迹。哈利波特也不仅仅是小说了,有电影,有玩具,有游戏,有商标保护,有包装经济,风声水起。仅结局篇的商业保密投资,就达千万英镑。据说,J·罗琳早就不是一个人了,是一个写作班子在工作。
文学作品,有劝善教化的功能。赚了大钱的哈利波特,已经成了勇敢、勤奋、忠诚、正义和友谊的代表形像。可见商业文化,不仅不妨碍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相反,商业推广可以提升强化文学作品劝善教化的功能。
文化产业中的一个产品,带动另一个产品,最终形成巨大的群体产品互相促进,这是标准的现代产业。我有时想,假如金庸,以他的十五部小说为基础,办一个文化产业,能控制的,比如电影、电子游戏,自己投资来做。不能控制的,比如盗版书/盗名书,出一本题纲,再出一套合同,视情况不同收取加盟费将其转成正版。那么,会不会开发出一个比乔治·卢卡斯或者迪斯尼还宏大的金庸产业集团?
可惜,金庸是个进行社会活动的活人,几十年来,他在自己的小说方面投入有限。金庸终非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和J·罗琳(哈利波特)这样的著名文化商标。
不过很庆幸的是,不必若干年后,就算今天,世人耳熟能详金庸十五部小说,知道他与明报、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和历史学教授关系的,只限若干关心的人。金庸最有价值的是什么,谁也忽视不了,俗文化雅文化的争论听都没有人听。无需盖棺,已经定论。
关键字: 内容标签:谈起,金庸是哈迷谈起 金庸是哈迷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