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李清照的名次“落后”,网友忿忿不平,进而有人发出感叹,认为这“实在是中国文学的悲哀”;媒体呢,随即用“韩寒压苏轼”之类的醒目标题,增加报纸的卖点。因为投票评选某类名人,制造所谓的“新闻事件”,已经见怪不怪了。每逢这个时候,阵营分明,伤感者觉得“毛孩子”的得票比文学巨匠还可观,无法理解;青春偶像派的“粉丝”不甘示弱:“韩寒怎么了?郭敬明又怎么了?只要是读者喜欢,有市场,为什么不能入选?在这个多元文化共鸣期,就应该有另类的声音。”名家们也应邀发表各自的看法:“这只代表部分人的趣味和见解”,“说明当下时尚文化占据主流”,“健在作家不应该和古人一起比”。更有评论文章大声质疑:《他们凭什么超越古人》。
这则新闻,给我的印象是,韩寒、郭敬明们“挑战”苏轼、李清照,似乎成功了。事实果真如此,那才是中国文学和中国读者真正的悲哀。不过,且莫忙着杞人忧天,以韩寒、郭敬明们现有的成就,在一个网站的投票活动中,有可能超过苏轼等名家的票数,倘若就此得出结论,认定韩寒在当代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超过”苏轼,未免过于幼稚了。
看看这次网上投票的阶段性结果吧。鲁迅,17544票;金庸,14819票;巴金,14720票;曹雪芹,12893票;李白,12168票;韩寒,10334票;郭敬明,9521票;苏轼,9003票;李清照,8861票;朱自清,8695票;徐志摩,7947票;白居易,7863票……
稍微懂得一点概率学知识的人,看到这个统计数字,不大可能将这样的评选结果当回事。参加投票的人,充其量两三万的规模,就这,还不排除有人重复投票的可能。几千人到一万多张选票,能代表真正的民意?我怀疑。全国13亿人,识字的应该有8亿左右吧。按照最保守的推测,全国有1亿文学爱好者,仅有万人喜爱韩寒、郭敬明胜过苏轼、李清照,不过1%的比例而已。如此微不足道的比例,还是在当代的语境里投票。假如一千年之后,我们的后人也举行类似的投票,我相信李白、苏轼、李清照、曹雪芹还是极有可能当作候选人,而当代这些“毛孩子”作家们,除非日后有特殊成就,否则,怕是那个时候,没人知道韩寒和郭敬明是何人。
谁有资格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学名家,需要用时间来遴选。在多如牛毛的作者大军中,不经过数百年、上千年披沙拣金的淘汰,仅凭时下一小撮人的投票,然后给投票结果戴上“民意”、“民主”的桂冠,然后宣布某某作家超过了历史上的大文豪,这和西方“皇帝的新装”童话中那个自欺欺人的皇帝,有何两样?
关键字: 内容标签:这也,争鸣,苏轼,韩寒,超过这也 争鸣 苏轼 韩寒 超过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