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当代文学,垃圾!

编辑:秋痕 来源:中新社
 
继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沃尔夫冈·顾彬去年底公开宣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后来,此君又称是媒体歪曲了他的原话)后,有“中国第一讲师”之称的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近日也有类似的惊人之语——“中国文坛是空心化的,它已经荣升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厂。” 
  朱大可在诠释这个“垃圾厂”的时候,不乏“黑色幽默”般的比喻:当下的文学生态,就像一个“工业化”的垃圾生产流程,跟用激素、化肥、杀虫剂弄出来的农作物一样;出版物很多,看起来琳琅满目,可以拿来吃,但却大多是问题食品。
  关于中国当代文坛制作垃圾的论点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喧嚣尘上,但无论是当今作家(包括所谓的名家)还是普罗大众都很难从情感上去接受——理由很简单,它触及了中国文学不愿显露的伤疤。也正因如此,顾彬之论遭遇了一轮又一轮的“拍砖”。但如今,朱大可的一句“工业化生产”却说出了当今文坛的事实,让那些中国文学的卫道士有火发不出,只能躲到墙角生闷气。
  文学“工业化”的现象近年来日趋泛滥,以至于有人狂呼“中国文学死了”。且不论“工业化”是否会扼杀文学,但就目前的中国文坛来看,它确实是个生产“垃圾食品”的场所。写手们为了出名,为了迎合读者,脑子一转就可以造出一堆“文学”来,或是风花雪月,或是男盗女娼,或是戏说历史,或是幻想未来,或是说南道北,或是校园爱情……这些出版物犹如挂在超级市场上的“快餐食品”,任君选择。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写手的作品不足称道,摆不上文学的天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那些 “名作家”。数年前,一篇文学评论“以批评的态度对当下文坛上一些名作家源源不断地制造文字垃圾表示极度的失望和心寒”,立即引起苏童、余华等人的“反弹”。余华当时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真正好的作家没有垃圾,至少我从来没有读到过”——这等于掴了中国当代作家一巴掌。
  尽管很多作家都否认自己是“写作机器”,但事实却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些披着“作家”外衣的写手已经开始了“工业化制作”,要不然,也就不会有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关于韩寒、海岩请枪手的传闻了。
  其实,文学“工业化”并不可怕,毕竟,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东西也有精品。但体制的不完善、作家的不务正业以及市场需求的急速变化,导致中国文学垃圾成堆,臭不堪言。看看当今的文坛,怪状百出:为了争得作家名号,削尖脑袋往作协钻;为了博得公众眼球,扮作乞丐“体味”生活;为了获得出书利润,曝人之私骂爹骂娘……人们不禁要发问了:中国的作家究竟怎么了?中国文坛吹的到底是那股风?
  文学是人学,而作家则是以文学为使命的人。但现状是,当代作家在体制内圈养着,看不到更无法感受生活的真实——说句恶毒的,养狗还需要常常拉出去遛一遛呢,更何况是人?只是,中国文坛如今满眼都是金子,所谓“以人为本”的崇高口号还是放着一边吧。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文学,中国,垃圾当代文学 中国 垃圾
下一篇:毕业考核方式非论文不可?||上一篇:唾弃“国骂” 喜见文明语言的延伸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