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一直都是专家泛滥,这当然离不开人们对专家话语权的崇拜心理:治病要选择“专家医师”、投资股票要听“专家分析”、小孩上学要求得“专家指导”、就连搬家结灶都要找个“风水专家”……专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
专家风行,离不开媒体的“广而告之”。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在向公众报道新闻以及传播信息时,大多会请来专家对事件进行分析及评论,似乎不用此方法就不足以增强“公信力”。还以古玩界为例,央视的《鉴宝》栏目深受收藏爱好者欢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专家的信任。假设一下,如果该栏目请来的不是专家而是普通的收藏者,恐怕很难收到同样的效果。
然而,眼下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专家名号满天飞——真材实料者有之,挂羊头卖狗肉者有之,沽名钓誉者有之,总之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于是,人们对“专家”产生了信任危机,更有外国媒体惊呼:专家泛滥已经开始危害中国老百姓。
媒体的力量确实不可低估,它可以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捧进专家的殿堂,也可以将专家的架子拆散。然而,当各界纷纷对专家现象提出质疑的时候,人们何曾想过,专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当一个人被称为专家的时候,表明他拥有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为非专业人士“解惑答疑”。人们都有崇拜权威的心理,试想一下,如若没有了专家,那么谁又会去相信谁?可见,知识的权威固然并非全好,但却不能没有。
当然,现在人们的批评火力主要集中在那些打着专家旗号骗取名利、缺乏社会公众责任感的“伪专家”。在人们看来,专家一旦过分迷醉于钱财似乎就不那么可信了。其实,专家为钱并不为过,毕竟,他们不是苦行僧。
与民众对专家的矛盾心态不同,媒体似乎要“清醒”得多。它们一方面迎合部分深受“专家”所害的民众的需求,强烈质疑专家现象,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引用专家的评论——这些举动,恰恰说明专家现象无论在民间还是在传媒界,依然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一种“市场需求”。
关键字: 内容标签:忙着,现象,专家忙着 现象 专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