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对某观点鼓掌,不一定是因为它属于真理,而是因为和自己意见相仿;同样,拍砖也不是因为它是谬论本身。西哲伏尔泰云: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发言的权利。姑且不论于丹之“心得”是否算李悦心目中的“正确”,但起码应该有一个平等对话的姿态。可是,《批评于丹》全书几乎都是用讥讽挖苦的语气来批评于丹,多次说她只有中小学生的水平,用右脑的思维去做左脑的事,是以娱众的口吻评经典,乃对经典的“大不敬”,根本不配评“孔子”“庄子”,不过一“学术超女”而已。
翻读该书,我有感慨,先入之见,常常害人不浅,也将自戕。反映在《批评于丹》里,不管是挑于丹知识上的“硬伤”,还是自陈对《庄子》《论语》的理解,仍然只能算一家之言。《庄子》《论语》不是针对某位专业人士的书籍,不是在谈论物理学或者天文学之类的专门学问,而是关乎人的价值信仰和生命生活的经典。历代解读的版本甚多,有的甚至互相打架,但这不妨碍其中出现新的“经典”。从这点来说,李悦尽管阐述“精英文化”或曰“知识正确”的《庄子》《论语》,于丹大可“大众文化”“快乐人生”一次。偏激的批评不是良药,干脆各走各道,各不占道,看不惯那就绕着走。
解读一个文本,本就是非常个人化的理解和判断,它和解算术题完全不同,其观点并无对错可言。当年孔子与弟子“坐而论道”,弟子也不全是毕恭毕敬,俯首帖耳,孔子并不因此大动干戈,大发脾气。器量之大小,往往决定人生之格局,学术亦然。
关键字: 内容标签:批评,良药,偏激,于丹批评 良药 偏激 于丹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