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英语通不过考试不能毕业,现在汉语通不过也不能毕业了!教育部作出要求,高校必须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英语为必修课,而本国语文却被设为选修课;大学毕业时,外语是否达标,有考查办法,母语是否合格,却没被看成问题,这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怪相”之一,对大学人文精神的衰落可谓难辞其咎。长期以来,教育界已对此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今次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必选课,提高其课程地位,正可说是一种“应时”之举。然而,单靠此举去促进文理之间的渗透交融,担负起培养通才的重任,显然是不够的。
不可回避的是,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文学已经被请下神坛。语文教育不能教会大学生们烤面包、看懂商业账目、设计工程图纸。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要使大学语文完成其历史使命,大学就应以崭新的教学姿态把数理化高材生们吸引到课堂上去,如此方可克服该课程本身不具现实功用性的缺点。但是,众所周知,在我们的大学体制中,即使是专业的中国语言文学教育都已因理念的落后、教材的陈旧而百病缠身并时遭非议,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又能做到多好呢?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已有许多报道指出,1990年以来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出版热潮,催生了数十种大学语文教材,其中绝大多数要么按照文学史的线索,依次精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翻译作品;要么依体裁分类,以诗歌、散文、小说几大块构成。活脱脱一副可憎的专业教材嘴脸。更严重的是,教材内容与中学语文课本还有相当程度的重复(有的比例高达70%以上),被戏称为“高四语文”。再加上,传统的高校中文授课以“填鸭”著称,学生们能不对之感到乏味、郁闷,以致选择用脚投票,“翘课”走人吗?
不是说我们的大学里就完全没有优秀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育只能走上一条让学生厌倦的路。笔者的一个感觉是,责任感、使命感整体性匮乏的高校语文教师,往往乐于墨守成规使用陈年讲义,对改进教案、教学方向没有多大兴趣;大学教材的出版、发行更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既得利益者,在大学教育日益被产业化的大环境中,要使既有之少量优质分子扩散开来,推动整个大学语文教育的进步,实在是十分艰难。总之,大学语文必修化只是第一步,要想使之真正起到沟通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作用,教育界非要拿出换血洗髓、刮骨疗伤的勇气来面对上述难题不可。(周志坤)
高校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开
中国新闻网:昨日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随后有媒体连线教育部对此进行核实。教育部有关部门称,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没有强制效力。据了解,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是教育部在2006年底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提出的,旨在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有关建议得到了与会各高校以及语言专家的支持。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毋庸讳言,当代大学生整体的中文水平不高。很多人不仅对经史子集等传统国学的修养平平,也写不出流畅优美的现代白话文,仅能对付日常的应用文写作。其中不少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中文水平,表述疙疙瘩瘩,错别字连篇。这跟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有关系,也跟整个教育体系不重视语文教育有关系。教育部建议大学开设语文课,正是基于这样令人担忧的现状。而北大、清华等学校应声把语文课设为必选课,算是一种积极的应对。
两家媒体的报道分歧在于:教育部对高校开设语文课究竟是带有强制性质的“要求”,还是温和而不作硬性规定的“建议”?其实,提高学生中文水平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纵向跟私塾时代的学子比,甚至跟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比,当代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是有所下降的;横向跟他们对英语等科目的重视程度相比,对中文的学习是有所轻忽的。但这只是总体而言,具体到每一个人,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所以,不宜采用简单的一刀切的办法,而应综合运用强制“要求”和温和“建议”来解决问题。
首先,高校的中文教育应该设一个强制性的“及格线”,进行基本的语法和作文的测试,不通过则不能毕业,类似于英语的四级考试。按说,中文基础教育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就已完成,可事实是,多年以来语文教育尤其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性在升级考试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大量并未熟练掌握母语的学生不断进入大学。对于这些学生,大学阶段是他们走出校门前补上中文这一课的最后机会了。为了避免他们未来可能出现的尴尬,高校应该开设中文教育的基础课程,使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做到文从字顺,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对那些原本就具备基本中文水平的学生,对那些经过补课达到“及格线”的学生,就不必强调“必修”和“要求”了。毕竟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毕竟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需要很高的中文修养,这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对于有志于进一步提高中文素质的学生,对于有能力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钻研“国学”的学生,学校应该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这种课程不像小学语文那样填鸭式授课,进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的总结、切分,而应该是类似于《古文观止》般对古今优秀汉语文本的赏析,应该是类似于《百家讲坛》般对经典国学著作的解析,应该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写作训练。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仅仅开设一门《大学语文》就行,而是得从思想上真正重视,遴选最适当的课程,派遣最优秀的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蓬勃的求知欲,培养出精通中文的高手。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存在重视人文知识而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直到十九世纪,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国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下,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才得到国人的正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重文轻理”和“重理轻文”两种教育思路一直缠斗不休。近年来,经济大潮奔涌,实用主义抬头,大学生重视英语考级和各种实用的证书资格考试,而忽略人文社科知识的掌握,造成了语文水平的滑坡。偏沉的恶果已经显现,轻视语文的倾向必须扭转。(李星文)
评论:大学为什么该上语文课
昨天,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但随后教育部有关部门表示,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没有强制效力。
教育部的这个建议出自去年年底的一次会议,旨在强化母语意识。建议得到了与会各高校以及语言专家的支持,会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一个建议能够立竿见影,我想这并非“顶头上司”的威力,而是语文这门课被这些高校真正重视起来了。因为在此之前,很多高校只是在文科院校部分专业设有语文课,而众多理工院校和专业,根本没有“语文”的影子,如果横空多出一门必修课来,这对学校调动师资、经费来说可是个不小的动作。
这些学校把语文列为必修课,如何讲课,如何学习以及收效怎样我们尚不知晓,但此事本身就是值得赞赏的。在语文前冠以“必修”二字,毕竟是给了母语很大“面子”。然而,毕业前语文成绩没和学位挂钩,工作后不考“职称汉语”,和英语相比,母语的面子还是小得多。一位网友说,我们学外语是从幼儿园直到大学毕业,可学语文却是从小学仅到高中毕业,我们的母语太可怜了。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然而我们高校中的青年男女面临的是什么呢?他们必须精确地使用外国语言去考级,考过方有优雅的资本;考不过则斯文扫地,只好精确地使用本国语言去骂娘,而我们知道,这样的行为绝非“有教养”。
根据统计,目前把语文课列为全校必修的高校约40所,而国内1000多所高校则全部把英语列为必修课。用数字说话,我们的母语就更可怜了。然而根据艾略特先生的说法,我们如果不学好语文,就称不上有教养;按照我国数学家苏步青的逻辑,我们如果不学好语文,就连数学、物理等等学科都学不好;前几天看陈丹青的《退步集续编》,根据这位当年请辞清华教授的艺术家的经验,如果不学好语文,就连翻译也搞不好——读懂英语不是问题,如何用汉语遣词造句是大问题。陈丹青的经验和作家王小波的看法一致,后者认为白话文写作的最高水平,恰恰来自两名翻译家——王道乾和查良铮。
对于王小波的说法,我并不完全认同。但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我相信一点,那就是译著的可读与否(不考虑原著自身因素),并不取决于翻译者的英文水平,而是取决于他们的中文水平。
语文学不好,顶呱呱的英语憋在心里说不出——这是个可笑而真实的结论。基于这个原因,我们也应该学好语文,应该留给大学语文课一个合理的位置。至于教养和母语的事,还是慢慢来吧。(北方网—每日新报)
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
新京报: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所有学生开设语文课
学生掌握基本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小学和中学语文应当完成的任务。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学会基本的文字表达,到大学已经为时晚矣。大学有大学的任务,大学生应当具有了解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相当一部分中国大学本科乃至硕士、博士毕业生中文不过关的现象,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是不是应当由教育部门出面,要求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据昨日《北京晨报》报道,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这一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网络为网友拟定了调查问卷:你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支持项的理由是:中国人凭什么那么重视英语,却忽视我们自己的母语?反对项的理由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已经够辛苦了。
据我所知,高等院校开设大学国文或大学语文课程,不是一个新事物,民国时期的大学就有。上世纪80年代初,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等人的倡导下,高等院校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设立了这门课程。有的院校是必修,有的院校是选修,持续至今。
有的院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不可否认,在有些院校,这门课程是鸡肋。
教师讲课,学生听课,都是不得已。从教师方面而言,这门课专业性不强。从学生来讲,大学语文的内容与中学语文并无根本区别,被戏称为“高四语文”。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就我有限的见闻而言,由夏中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新语文》颇具新意。他们设计了大学之魂、青春在呼号、仁爱、天地最美、爱是难的、向往自由、寻找良知、星空让人敬畏、乡愁与家园、为了忘却的记忆、英雄不是神话、坚忍的山峦、希望的红帆、审视自我、反讽与幽默、诗意地栖居、回归大自然等主题,回避了司空见惯的选文,提高了这门课程的亲和力。
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大学语文不是解决大学生中文过关的万能钥匙。学生掌握基本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写出条理清楚的文章,这是小学和中学语文应当完成的任务。
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学会基本的文字表达,不会写文从字顺的文章,到大学已经为时晚矣。
大学有大学的任务,从工具层面来说,大学生应当接受的是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从价值层面来说,大学生应当具有了解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大学语文课如果有好教师,好教材,可以在价值层面有所作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质。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好教师,教材又陈旧,就什么也谈不上了。
这些年,在中国的大学,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增无减。和二十年前相比,大学生课堂听课的时间大为增加,自主读书的时间普遍减少。这种趋势令人担忧。我觉得,大学的课程设置,有点像跳水比赛,必修课好比规定动作,选修课好比自选动作。
教师最新的学术创见往往在选修课中突出展示。规定动作越多,自选动作的空间也许就越少。这对大学的教育自主、学术自由,可能造成伤害。如果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从总量上规定不同学科的人文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权重,调动不同院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人文教学的积极性。
所以,希望有关教育部门,在大学具体课程的设置上,慎重使用“规定动作”。(
大学语文必修化只是第一步
南方日报:英语通不过考试不能毕业,现在汉语通不过也不能毕业了!教育部作出要求,高校必须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英语为必修课,而本国语文却被设为选修课;大学毕业时,外语是否达标,有考查办法,母语是否合格,却没被看成问题,这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怪相”之一,对大学人文精神的衰落可谓难辞其咎。长期以来,教育界已对此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今次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必选课,提高其课程地位,正可说是一种“应时”之举。然而,单靠此举去促进文理之间的渗透交融,担负起培养通才的重任,显然是不够的。
不可回避的是,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文学已经被请下神坛。语文教育不能教会大学生们烤面包、看懂商业账目、设计工程图纸。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要使大学语文完成其历史使命,大学就应以崭新的教学姿态把数理化高材生们吸引到课堂上去,如此方可克服该课程本身不具现实功用性的缺点。但是,众所周知,在我们的大学体制中,即使是专业的中国语言文学教育都已因理念的落后、教材的陈旧而百病缠身并时遭非议,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又能做到多好呢?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已有许多报道指出,1990年以来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出版热潮,催生了数十种大学语文教材,其中绝大多数要么按照文学史的线索,依次精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翻译作品;要么依体裁分类,以诗歌、散文、小说几大块构成。活脱脱一副可憎的专业教材嘴脸。更严重的是,教材内容与中学语文课本还有相当程度的重复(有的比例高达70%以上),被戏称为“高四语文”。再加上,传统的高校中文授课以“填鸭”著称,学生们能不对之感到乏味、郁闷,以致选择用脚投票,“翘课”走人吗?
不是说我们的大学里就完全没有优秀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育只能走上一条让学生厌倦的路。笔者的一个感觉是,责任感、使命感整体性匮乏的高校语文教师,往往乐于墨守成规使用陈年讲义,对改进教案、教学方向没有多大兴趣;大学教材的出版、发行更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既得利益者,在大学教育日益被产业化的大环境中,要使既有之少量优质分子扩散开来,推动整个大学语文教育的进步,实在是十分艰难。总之,大学语文必修化只是第一步,要想使之真正起到沟通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作用,教育界非要拿出换血洗髓、刮骨疗伤的勇气来面对上述难题不可。(周志坤)
高校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开
中国新闻网:昨日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随后有媒体连线教育部对此进行核实。教育部有关部门称,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没有强制效力。据了解,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是教育部在2006年底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提出的,旨在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有关建议得到了与会各高校以及语言专家的支持。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毋庸讳言,当代大学生整体的中文水平不高。很多人不仅对经史子集等传统国学的修养平平,也写不出流畅优美的现代白话文,仅能对付日常的应用文写作。其中不少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中文水平,表述疙疙瘩瘩,错别字连篇。这跟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有关系,也跟整个教育体系不重视语文教育有关系。教育部建议大学开设语文课,正是基于这样令人担忧的现状。而北大、清华等学校应声把语文课设为必选课,算是一种积极的应对。
两家媒体的报道分歧在于:教育部对高校开设语文课究竟是带有强制性质的“要求”,还是温和而不作硬性规定的“建议”?其实,提高学生中文水平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纵向跟私塾时代的学子比,甚至跟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比,当代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是有所下降的;横向跟他们对英语等科目的重视程度相比,对中文的学习是有所轻忽的。但这只是总体而言,具体到每一个人,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所以,不宜采用简单的一刀切的办法,而应综合运用强制“要求”和温和“建议”来解决问题。
首先,高校的中文教育应该设一个强制性的“及格线”,进行基本的语法和作文的测试,不通过则不能毕业,类似于英语的四级考试。按说,中文基础教育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就已完成,可事实是,多年以来语文教育尤其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性在升级考试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大量并未熟练掌握母语的学生不断进入大学。对于这些学生,大学阶段是他们走出校门前补上中文这一课的最后机会了。为了避免他们未来可能出现的尴尬,高校应该开设中文教育的基础课程,使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做到文从字顺,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对那些原本就具备基本中文水平的学生,对那些经过补课达到“及格线”的学生,就不必强调“必修”和“要求”了。毕竟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毕竟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需要很高的中文修养,这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对于有志于进一步提高中文素质的学生,对于有能力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钻研“国学”的学生,学校应该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这种课程不像小学语文那样填鸭式授课,进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的总结、切分,而应该是类似于《古文观止》般对古今优秀汉语文本的赏析,应该是类似于《百家讲坛》般对经典国学著作的解析,应该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写作训练。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仅仅开设一门《大学语文》就行,而是得从思想上真正重视,遴选最适当的课程,派遣最优秀的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蓬勃的求知欲,培养出精通中文的高手。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存在重视人文知识而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直到十九世纪,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国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下,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才得到国人的正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重文轻理”和“重理轻文”两种教育思路一直缠斗不休。近年来,经济大潮奔涌,实用主义抬头,大学生重视英语考级和各种实用的证书资格考试,而忽略人文社科知识的掌握,造成了语文水平的滑坡。偏沉的恶果已经显现,轻视语文的倾向必须扭转。(李星文)
评论:大学为什么该上语文课
昨天,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但随后教育部有关部门表示,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没有强制效力。
教育部的这个建议出自去年年底的一次会议,旨在强化母语意识。建议得到了与会各高校以及语言专家的支持,会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一个建议能够立竿见影,我想这并非“顶头上司”的威力,而是语文这门课被这些高校真正重视起来了。因为在此之前,很多高校只是在文科院校部分专业设有语文课,而众多理工院校和专业,根本没有“语文”的影子,如果横空多出一门必修课来,这对学校调动师资、经费来说可是个不小的动作。
这些学校把语文列为必修课,如何讲课,如何学习以及收效怎样我们尚不知晓,但此事本身就是值得赞赏的。在语文前冠以“必修”二字,毕竟是给了母语很大“面子”。然而,毕业前语文成绩没和学位挂钩,工作后不考“职称汉语”,和英语相比,母语的面子还是小得多。一位网友说,我们学外语是从幼儿园直到大学毕业,可学语文却是从小学仅到高中毕业,我们的母语太可怜了。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然而我们高校中的青年男女面临的是什么呢?他们必须精确地使用外国语言去考级,考过方有优雅的资本;考不过则斯文扫地,只好精确地使用本国语言去骂娘,而我们知道,这样的行为绝非“有教养”。
根据统计,目前把语文课列为全校必修的高校约40所,而国内1000多所高校则全部把英语列为必修课。用数字说话,我们的母语就更可怜了。然而根据艾略特先生的说法,我们如果不学好语文,就称不上有教养;按照我国数学家苏步青的逻辑,我们如果不学好语文,就连数学、物理等等学科都学不好;前几天看陈丹青的《退步集续编》,根据这位当年请辞清华教授的艺术家的经验,如果不学好语文,就连翻译也搞不好——读懂英语不是问题,如何用汉语遣词造句是大问题。陈丹青的经验和作家王小波的看法一致,后者认为白话文写作的最高水平,恰恰来自两名翻译家——王道乾和查良铮。
对于王小波的说法,我并不完全认同。但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我相信一点,那就是译著的可读与否(不考虑原著自身因素),并不取决于翻译者的英文水平,而是取决于他们的中文水平。
语文学不好,顶呱呱的英语憋在心里说不出——这是个可笑而真实的结论。基于这个原因,我们也应该学好语文,应该留给大学语文课一个合理的位置。至于教养和母语的事,还是慢慢来吧。(北方网—每日新报)
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
新京报: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所有学生开设语文课
学生掌握基本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小学和中学语文应当完成的任务。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学会基本的文字表达,到大学已经为时晚矣。大学有大学的任务,大学生应当具有了解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相当一部分中国大学本科乃至硕士、博士毕业生中文不过关的现象,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是不是应当由教育部门出面,要求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据昨日《北京晨报》报道,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这一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网络为网友拟定了调查问卷:你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支持项的理由是:中国人凭什么那么重视英语,却忽视我们自己的母语?反对项的理由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已经够辛苦了。
据我所知,高等院校开设大学国文或大学语文课程,不是一个新事物,民国时期的大学就有。上世纪80年代初,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等人的倡导下,高等院校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设立了这门课程。有的院校是必修,有的院校是选修,持续至今。
有的院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不可否认,在有些院校,这门课程是鸡肋。
教师讲课,学生听课,都是不得已。从教师方面而言,这门课专业性不强。从学生来讲,大学语文的内容与中学语文并无根本区别,被戏称为“高四语文”。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就我有限的见闻而言,由夏中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新语文》颇具新意。他们设计了大学之魂、青春在呼号、仁爱、天地最美、爱是难的、向往自由、寻找良知、星空让人敬畏、乡愁与家园、为了忘却的记忆、英雄不是神话、坚忍的山峦、希望的红帆、审视自我、反讽与幽默、诗意地栖居、回归大自然等主题,回避了司空见惯的选文,提高了这门课程的亲和力。
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大学语文不是解决大学生中文过关的万能钥匙。学生掌握基本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写出条理清楚的文章,这是小学和中学语文应当完成的任务。
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学会基本的文字表达,不会写文从字顺的文章,到大学已经为时晚矣。
大学有大学的任务,从工具层面来说,大学生应当接受的是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从价值层面来说,大学生应当具有了解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大学语文课如果有好教师,好教材,可以在价值层面有所作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质。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好教师,教材又陈旧,就什么也谈不上了。
这些年,在中国的大学,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增无减。和二十年前相比,大学生课堂听课的时间大为增加,自主读书的时间普遍减少。这种趋势令人担忧。我觉得,大学的课程设置,有点像跳水比赛,必修课好比规定动作,选修课好比自选动作。
教师最新的学术创见往往在选修课中突出展示。规定动作越多,自选动作的空间也许就越少。这对大学的教育自主、学术自由,可能造成伤害。如果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从总量上规定不同学科的人文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权重,调动不同院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人文教学的积极性。
所以,希望有关教育部门,在大学具体课程的设置上,慎重使用“规定动作”。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语文课,培育,有教养,高校,大学生语文课 培育 有教养 高校 大学生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