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正确”的“大话”,在心思缜密的唐太宗跟前没有奏效,宇文世及因之倒霉,优游林下去也。但“大话”其实是不绝如缕,越是盛世,越是花样叠出。比如,前两天西安市委党校的一名教授说,《出师表》主张战争,不和谐;强调愚忠,不科学,所以,为了让下一代免疫,应该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去。
高论引来很多人的认真狙击,这些可爱的人们告诉这位教授,语文教育是真善美的教育,中华文化精神价值的嬗变和传承也在其中,以及文法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区别,等等。这些说法都很好,基本上厘清了以往大家习焉不察的一些概念。大家在争论中,共同进步,共襄教育大业,还不知不觉维护了言论自由的理念,这是多么大快人心的事情呀。
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我惊讶地注意到,这位教授所陈述的理由是如此的贴近现实,不仅拿古人的文章来比附当代的主流价值,更表达出以今日流行价值“斧正”传统文化的意图。现在国家强调“和谐发展”,就有人跳出来说,《出师表》这样的文章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明天要是强调应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是不是应该把《桃花源记》也删掉呢?
这个也怕误导下一代,那个也怕毒害青少年,七删八删,我们的花朵们能够接受到的,大概只剩下无色无味至纯至正的标准读物,其结果,亦可以预见得到。
过去在极左思潮猖獗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其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传统文化遗产被彻底否定,中国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遭到了系统的破坏。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前年连战访问大陆,其优雅的风度、良好的修养深深折服了大陆人民,而我们大陆最牛的清华大学,其校长连一首诗都读不下来,在世界华人面前大大出了一丑。
另外一个例子则有关原台北“文化局长”龙应台,这些年来,龙应台以《文化是什么》、《紫藤庐与星巴克》、《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台湾》等一系列雄文震惊大陆知识界,这些文章既有着宽阔的国际视野,更显示了作者深湛的国学根底,遍观国内学者,无人望其项背。想来会有人不服气,可那又能怎么样呢?也许这些人的“不服气”本身,正是其狭隘、短视、自大的表征。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在那个偏僻的海岛上竟然蔚为大观,在我们这里反倒日渐衰微,不断产生畸变,总是有人出一些排毒的馊主意呢?根源就在于中国读书人心中,大都有一个“奏折情结”,有一根“政治正确”的弦。每每到一个比较繁荣、讲求文化的时代,这种情结就开始露头,并葳蕤蓬勃起来。而其包装就是忧国忧民的姿态,政治正确的表达。
所以,我以为,一篇《出师表》易去,而游动在中国知识界的“奏折情结”不会轻易剔除。因为,即便是这些主张删文的人,也并没有读懂《出师表》,没有理解了诸葛亮深沉的历史责任感,没有理解了刘勰所说: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陆游所写:《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所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我们说,这样的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人的精神,怎么能用一个简单的“愚忠”来作为判词呢?
文化教育的繁荣,离不开对于教材的审慎遴选;国家千秋万代的教化,更不能没有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但同时我们应该记取的是,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一定要警惕图解和比附,历史的看待历史,而不是以今绳古,更不是简单粗暴。至于,一些别有所图的倡议者,当不在论者关心的范围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奏折,出师表,情结奏折 出师表 情结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