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看他的全书,细读了《书摘》上的片段,题为《反躬自省》,觉得老人家非常可爱也很可敬,头脑很清醒,话说得很诚恳而极富“分寸感”,有些深含社会政治意味的话点到为止,非有“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善意和慧心,是不可能心有灵犀的。
他说他不是什么“大师”,更不是什么天才,这不是在表演“谦虚”,而是真心话,是自知之明,同时也说了自己也不是蠢材。这些话表明了他对那些“一副自命不凡的天才相”的人的鄙夷!当今之世这样的人还少吗?
他又说自己并不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象,我名利之心兼而有之”,只是因为“我40多岁时,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当时所能追求的最高荣誉(一级教授、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我已经全部拿得手”。与季老相反,有些人混得自觉人五人六了,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便不时卖弄自己的“人生哲学”如何如何。相比之下,季老真够“谦虚”了!
这也是不少人那么热情赞美他的缘故吧——不过是拿他来“反衬”某些自命得意的名人器局卑陋罢了。
季老既不肯、不屑认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纸冠,更从未以“思想家”和文化界的“精神领袖”自命,连这样的念头估计也没有发生过。去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看望他时,说“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那时,您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这个“信仰”应该是指对知识的“信仰”,他坚持的是一个学问家的人生追求。
可是他怎么就变成“国宝”了呢?是的,名副其实的“国宝”。书中写道他“现在正住在301医院雍容华贵的高干病房里”。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百忙中先后到他家和医院看望过他。他不止是高龄的“人瑞”,简直是“国瑞”呀!
陈毅诗云“岂不爱拥戴,颂歌盈耳神仙乐”。同理,别人要给他这样优遇,他也没必要拒绝,就像那些“两头真”的老革命,力促中国加快民主化进程,但按级别给予的生活待遇他们也没有不要——你不能要好人都做晚年出走而病死车站的老托尔斯泰吧。
但是,这老头“满肚子的萤火虫”,他在《反躬自省》中声称自己现在的处境既“大可喜”又“大可惧”。“我只想说一句,我确实没有为了出名而去钻营”,“大帽子下面,我只能勉为其难了”。我猜,老爷子会觉得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甚至暗骂自己是“沐猴而冠”跑江湖的道具。
写了这么多,还没有讲至标题!长话短说,季羡林如今在文化界享受的尊崇地位和特别优遇,就是巴金生前享受的“国宝”待遇。两人同样都有自知之明,都是不情愿地做了国宝。巴金在还能表达时,就对南方周末记者朱强讲过,说他这样躺在病榻上靠药物苟延残喘很痛苦,是“为别人活着”,希望早日解脱。
两人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小说家巴金的社会声望和影响一向比季老大,孰令致之,值得深思。
二是季老的贡献在学术专业领域,巴老的贡献主要在政治文化遗产,即提倡“讲真话”,建立“文革博物馆”反思“文革”。
三是最大的差异在于,季老身体比巴老好,95岁了还能讲这么多清醒的自省(也有自我辩白成分)的话。假如巴老90岁后还有季老的写作能力,我估计他《随想录》的史料和思想价值一定比现在的版本大得多。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作者:鄢烈山
关键字: 内容标签:巴金,季羡林巴金 季羡林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推荐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