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家的失落

编辑:Jina 来源:深圳商报
 
在电梯里,看到一则可口可乐的广告,广告词是:没有什么比得回家的感觉。这则广告大概是配合春节的,因为,在民俗中,春节是一个全家团圆的节日。但是,中国人,尤其是有点知识的中国人,是否愿意接受这个口号,大成疑问。
近代以来,知识分子急着救国救民,病急乱投医,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人的愚昧,愚昧的根源则是传统道德观念与社会组织比如家庭对人的束缚。因此,中国要近代化,就得冲破这些束缚,否定旧道德、旧的社会秩序。批判的对象由此指向了家庭。思想界的文学青年们一直在渲染家的黑暗、可怕,家庭伦理的恶毒、愚昧,他们把家想像成专制社会的细胞,有学者更把专制归结为“家天下”,仿佛其他国家的国王就没有家似的。
这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胡适先生。胡先生当然很伟大,但新文化运动却有太多地方缺乏深思熟虑。正是胡适先生把易卜生介绍进中国,“娜拉离家出走”成为一个被一两代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哲学命题。尽管有些比较清醒的人对娜拉出走之后会变成怎么样有点拿不准,但对于娜拉的出走,似乎人人觉得理所应当。
这样,一群群文化青年跟着娜拉离家出走。巴金的经典小说《家》、《春》、《秋》描述的就是这样的历史过程。其实,那个时代的很多小说都是以离家作为母题的。没有受过污染的青年不能忍受家庭的虚伪、污浊和黑暗,离家出走,这被文学青年们视为通往个性解放、最终通往美丽新世界的通途。
张艺谋们以前的文艺片及现在的宫廷大片与此一脉相承:不管是财主家还是皇帝家,总是阴沉的、昏暗的,充满了阴谋、猜忌与血腥杀戮。即使在希腊悲剧或莎士比亚戏剧中,家也不至于如此令人难看和恐惧。
如果拿这些电影与好莱坞主流电影相比,差异更是十分明显。在好莱坞电影中,打不死的英雄们出生入死,往往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为了救回自己的孩子、家人。电影最后的大团圆结局,经常是一家人拥抱在一起。
因此,中国人关于家的认知要比美国人“现代”得多。在美国,保守主义一直在大张旗鼓地维护家庭价值,而在中国,即使是嚷嚷着要复兴儒学的人物,好像也还没有注意到家庭价值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意义。更不要说其他门派的思想、文艺分子了,他们总是忧心,家庭的温暖会腐蚀人们奉献大共同体的责任心,或者让年轻人丧失个性。
那么,当年离家走出去的青年们到哪儿去了?他们中的很多进了“单位”。知识分子早就批评中国人只知小家,不知大家,不知国家。于是,国有部门就业者把单位当成家,把单位同事当成家人。相应地,自然家庭的概念就淡漠了,比如,家庭甚至连一个消费单位都不是:有几十年时间,吃多少米、多少面、多少肉、穿多少衣,是由国家决定的。孩子也都成了国家的花朵,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了国家。
所以,外国人对家的想像,很可能难以激起中国人的同情。不是有很多经济学家在讨论,完全可以通过提高票价的方式,让大量人口不要回家去过年。他们理直气壮地质问:回家干嘛?
作者:秋风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失落失落
下一篇:于丹说《论语》 弘扬还是误读?||上一篇:射圃·红芍药·金麒麟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