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消息一经证实,国人一片哗然,但人们在感叹之余,更多的还是遗憾和深思。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追根溯源,仍来源于中国。由于韩国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端午祭被很好地传承下来,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与中国的端午节有了诸多不同,成为韩国十大地方庆典之一。相比之下,我国端午节的庆祝形式却流于单一,除了插菖蒲、包粽子这些形式还比较广泛存在,就连赛龙舟这一传统庆祝方式也因为河流日益污染而逐年淡出。在年轻人心中,端午节的影响已经越加淡化。
这种尴尬境遇并非端午独有,我国其他传统节日几乎都面临这种境况。素有中国传统“第一节”之称的“春节”也难逃厄运。短短几日的休假早已被漫长的车程、拥挤的人群和终日的请吃所占据,留给人们的除了疲惫和厌烦,恐怕已难有欢乐和轻松的立足之地了。
中国传统最浪漫的“七夕节”却难敌外国的“情人节”。当鲜红的玫瑰和香甜的巧克力充斥着各大商场,各行各业都借此大造商机之时,也有的商家想到了“中国的情人节”,希望也能借此红火一把的时候,却发现手里并没有“玫瑰”、“巧克力”这样的“经典物件”可供造势,于是只好再度请出这两件“洋法宝”。没有本土的特色,“中国情人节”只能是“徒有虚名”,只能是洋情人节的翻版。
相差时日不多的圣诞节和元宵节,中国人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虽然并不一定懂得“圣诞”的真正含义,但中国的年轻人却把握住了它的“狂欢”内涵。自由轻松的庆祝形式极大地迎合了现代年轻人。其实中国自古就有“闹元宵”一说,唐朝元宵赏灯的活动就已经非常盛行。元宵之时,皇宫上下都要挂起灯笼,长安城内更是张灯结彩,还要建立几十米高的灯塔、灯楼载歌载舞,猜灯谜,其盛况绝不亚于当今巴西的狂欢节。遗憾的是,赏灯狂欢的传统并没有延续至今,如今连糊灯笼的传统手艺也渐渐绝迹,偶尔有孩子手上提着个塑料小灯笼,已很难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了。
看花灯的另一种“副产品”——猜灯谜更是日渐式微。六朝以后,一直到唐,文人嗜谜者多。花灯悬谜,问难于人,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曾提及元宵佳节赏灯之会,会众以谜诗写在灯上,映之于烛,挂列通衢,由人猜度,当时名为“灯谜”,属于一种风雅的益智娱乐。以后,一直延续至明清两代,并且流传海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广为流传。可是到了近代,灯谜的文学价值渐渐消逝,而流为通俗鄙俚的谜语。一种中华文明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正在消失。
中华文化不在中国吗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璀璨的文化,曾经是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对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值得寻味的是,正当本土的中国人将自己的传统文化遗忘和摈弃的时候,曾经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却将其视为至宝,保护有加。中国的阴阳八卦,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表达中国老子的辩证思想,阴阳互补、互相转化,代表宇宙的平衡与和谐。韩国人将阴阳八卦图作为国旗,顶礼膜拜,而现代中国人大多数对它并不了解。
韩国、日本等国家,大街小巷都有很多中国的典籍,他们对孔子、王阳明、朱熹等中国古代先贤推崇的程度,中国人无法想像。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璀璨的明珠,儒家思想所构建的伦理道德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在韩国近1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有与儒学有关的遗迹,如纪念孔子的“大成殿”、专修儒学的“明伦堂”等等。在首尔的成均馆,至今每年春秋都举行隆重的“释奠大祭”,祭奠孔子及其弟子以及韩国的儒学大师。这项祭孔活动被韩国政府注册为韩国国家级的“第85号重要的无形文化财产”。同韩国人谈人伦,他会用“孝”来诠释;你同他谈社会,他会以“敬”去贯穿。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你都能感受到韩国人对中国儒学的景仰。
世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我们自身的不加珍惜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也许是到了该好好反省一番的时候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传统文化,路在何方中国传统文化 路在何方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