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百岁父亲 世纪人生

编辑:Jina 来源:浙江在线
 
我的父亲张涵先生100岁了!在80高龄时出任上海老年大学国画教职直至91岁,目前移居浙江嘉兴。仰望我的父亲,世纪人生,往事如烟,弹指一挥间啊……
  记得我六岁那年,1958年除夕的傍晚,家家都准备好了年夜饭,空气里都弥漫着过年的欢乐味道,厄运却降临到了父亲身上。51岁的他被地扣上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和“右派分子”两顶帽子锒铛入狱了。
  父亲1907年生于浦东金桥,6岁入私塾,13岁转入城区学校,16岁离开家乡,考入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江苏第三师范是所群英荟萃的名校,南社诗人沈颖若教诗词,国学大师钱穆、钱基博(系钱仲书的父亲)传授诸子百家及经史,画坛名家胡汀鹭教国画……。校友中名人也不少,荣毅仁就是其中之一。父亲在这所学校上学,得益匪浅:诗书国画、历史古文,功底甚厚。
  1937年8.13之后,上海沦陷在日寇铁蹄下”,父亲回忆起那段往事时,遗憾和自豪之情总会交织溢于言表。据父亲讲,上海沦陷后,有几位后来成为共产党高级干部的同窗好友,比如管文蔚(已故原江苏省副省长)、钱俊瑞(已故原文化部副部长)等,都曾劝他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但身为独子的他不忍扔下70多岁的父母出走。“要是当时我跟着他们一起参加新四军,我对国家的贡献也会很大的!”这是父亲一生的遗憾。
  我的爷爷四十多岁晚来得子。为了让儿子成才,在儿子学文习武上下了大本钱。看似外貌儒雅的父亲,其实性格刚烈、一身武功,虽然没有参加新四军,但爱国之心仍然强烈。父亲至今引以自豪的是,那时他在上海参加了地下抗日组织,并任组长,在申报、时事新报、新闻报、东方杂志上发表反法西斯漫画,在马路街头张贴反日标语和散发抗日传单,为民族兴亡尽了匹夫之责。194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皖南事变,在传单上竟称陈毅、粟裕、管文蔚部为匪军,这是父亲绝对不能接受的。同时他感觉到地下抗日组织已经被国民党控制,各项爱国救亡行动备受压制,甚至有被出卖的迹象,经过慎重考虑后脱离了该组织!之后,父亲投身教育事业,先在上海的两所中学和一所师范任教,后又回到家乡浦东,创办了一所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工作到1958年。
  父亲1958年的厄运,其实在抗战胜利时就埋下种子了。1945年抗战胜利时,国民党接管敌占区上海,宣布上海地下抗日组织成员一律登记成为国民党党员,若担任组长以上职务的,一律封“区分部书记”以上头衔。父亲与参加共产党的几位同学联系较多,受他们影响较大,对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并不认同,因此对这个世俗眼里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弃之如敝屣,避之惟恐不及。新中国成立后,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父亲把自己的经历全部报告给单位领导。1957年大鸣大放时,由于单位个别领导作风欠佳,群众反映强烈,父亲担任鸣放材料组长,便将情况据实上报,不料由此激怒了领导,被打成“右派”,并把段历史翻出来,想当然地认定父亲那时肯定是当上国民党区分部书记了,于是就有了58年除夕的那一幕。在法庭上,父亲坚决不承认那段虚构的历史,于是就被法庭以狡辩抵赖态度恶劣为由,从重判处8年徒刑,押送到安徽服刑。1966年父亲刑满。已近花甲的他按理可以回到守望多年的贤妻爱子身边安度晚年,但文革开始了,他被迫留在安徽,之后又是一连串不堪回首的往事,我也受牵连被“下放”到东北。
  父亲被获准离开安徽回沪定居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的1978年,当年即受聘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大辞典》编审,之后不久组织上给予平反。这时,父亲已经72岁了。很难想象我的父亲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年过半百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送去劳改,一去就是二十年,出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曾经跟父亲探讨过,如果没有这段经历,父亲的身体是否会更健康?父亲说,幸亏到了安徽农村,有这么好的自然环境,才有今天的健康长寿。我想,除了农村清新的环境和纯朴的乡情,更重要的还是父亲的意志起了决定作用。人的意志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意志薄弱的人,遭遇点挫折就会一蹶不振、怨天尤人、沉沦不起;而意志坚强的人,可以在逆境中奋起,寻找和创造适应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变坏事为好事。父亲当年在狱中曾写过一副对联,下联是“抱膝长吟我乐天”,这就是父亲当年内心的真实写照。他在安徽的二十年,想开了,洒脱了,由此奠定了今日长寿的基础。另一重大收获是,他的国画功底夯得更加厚实了。当时劳改农场里的管教干部们非常喜欢父亲的画,争相求要。白天就安排父亲搞宣传,出墙报,晚上则让父亲在煤油灯下作画。安徽的山水,安徽的花鸟,都成了父亲创作的素材。这就是我的父亲!二十年的牢狱之灾,他却收获颇丰!
  父亲平反至今又近三十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况且,父亲的这三十年,从古稀老人变成了百岁老人!一生寄情于诗词书画的他,在80高龄时出任上海老年大学国画教职,依然不改治学严谨、办事认真、精益求精的作风,每周要教五个班的记录,被评为上海老年大学的先进工作者并多次获奖,创造了在中国老年大学授课自80岁一直教到91岁的奇迹。他的学生大多是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同志,其中不乏高级干部和专家。他们喜欢父亲的画作,更喜欢父亲的为人。尽管父亲目前移居浙江嘉兴,但学生们仍然经常乘火车来探望父亲。父亲与学生们在一起时精神焕发思维敏捷,纵论古今中外的诗词书画,尤其是谈到现在的国情时,他会把每天必读的新民晚报等报刊上的文章内容加上自己的看法,跟学生们推心置腹地交流一番。
  100岁,这是常人难以走到的生命历程,我的父亲走到了。虽然一辈子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坎坎坷坷,只有平平淡淡,但却记录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一个世纪对国家、对社会、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所有的付出。去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他出版了画册,了却他希望把自己作品留传后代的心愿。新的一年开始了。作为子女,我们衷心祝愿他健康、快乐!
    作者: 张旭

关键字: 内容标签:百岁,父亲,人生,世纪百岁 父亲 人生 世纪
下一篇:季羡林 君子如水||上一篇:大师风范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