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毛遂其实还有自惭

编辑:Jina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才不露,能不显,不惊不乍,不咸不淡,平原君没有正眼瞧过他,国有疑难怎么也想不到问他。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百把食客里挑选20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合纵于楚”,选了19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自个推荐自个,平原君还是有点不相信他,问他在这里几年了,毛遂说已有三年,平原君说:你在我的布袋里三年,是锥子应当早就刺破布袋显露出来了,可是你一直没露出来啊。毛遂说:我今天就是要请求你把我放进你的布袋。平原君见他如是说,于是把他凑了个整数,同意带他出使楚国,结果,毛遂不辱使命,在平原君结结巴巴、不得要领向楚君陈述得夹缠不清之际,毛遂抱剑上前,巧舌如簧,舌灿莲花,以雄辩的口才说服楚王联赵结盟,共同抗秦。毛遂之所以大逞其才,大显其能,全得力于勇于推销自己,若不自我推荐,他可能老死槽枥,不被人知。可见,谦虚有时不会使人进步,我们要出人头地,我们要自尽天才,不但应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而且应该内举不避己。
  毛遂这番举动,是人人皆知的事,但人人对毛遂也可能仅仅只知这件事。毛遂这样露了一把,我曾经想当然地认为他此后一顺百顺,人生因此撰写辉煌篇章的。其实不是,毛遂后来死了,在他自荐之事没满一年,就死了,死因还真跟他自荐有关。原来,公元前256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喘气不赢之机,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派谁挂帅出征以敌强敌?赵王便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欲提拔毛遂为帅,统兵御燕。毛遂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赶忙到赵王那里去,不是去“推荐”自己,而是去“推辞”自己: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可披坚当马前卒,不能挂袍任率印官,如是,则上可保国之江山社稷,中可保您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为国家罪人。当年自荐,意气风发;此时自辞,何其乃尔?一个毛遂,判若两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赵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荐,才情高迈,真伟丈夫;如今脱颖而出,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忸怩如小女子?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猫。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按说,毛遂此话说得入情入理,在情在理,但赵王却为了展示自己求贤若渴,爱才惜才,怎么也不听毛遂之言,硬是要他挂帅迎敌。一个靠嘴巴子干活的人,哪里是人家拿枪杆子的对手?尽管毛遂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也无法抗敌,落得个一败涂地。被赵国精心树立起来的“人才”榜样,是这么个样子?有何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除了以死谢罪,别无他途。于是毛遂避开众人,到一个山林子里,拔剑自刎,鲜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荐”的神话里。
  毛遂的悲剧是不是再次验证了枪打出头鸟?不,根本不是。毛遂不是死在毛遂自荐上,而是死在“典型树立”上,死在“人才使用”上。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笼子里,他荐荐他是可以的,而自荐荐自是很“异类”的,毛遂吃了螃蟹,于是被赵国树为“先进典型”,在国人的心目中,只要是先进典型,便一通百通,一专百专,一俊百俊,一能百能,文史哲,政经军,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赵王认为毛遂三寸舌头转得那么出神入化,肯定是三尺剑也会舞得风生水起的,为了体现赵国对人才多么重视,便霸蛮把毛遂“滥用上了”。我非常敬佩毛遂,不但敬佩他自荐,更敬佩他自惭,知道自己之所长,并勇于进,这样能使自己成功;知道自己有所短,并勇于退,这样能保证自己不失败,有时候,如果你要我在不成功与不失败中做出选择,那么我会选择不失败,因为,不成功,无非是做普通人,平常日子还是有的过,而若失败,普通人都做不成,比如毛遂,那可惨了。在这个意义上说,自荐与自惭比较而言,自荐是一种小勇,在“温良恭俭让”的儒家语境中,自己伸长脖子来做出头椽子,是需要勇气,但这种勇气的背后或许还有不太“高尚”的动力在,它受“立功”的功利心驱遣;而自惭是一种大勇,他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行,承认自己无能,觉悟到那大功那大位那大名那大爵不是自己可以浪得的,这当然更需要勇气。
  我平时别无所好,唯好读书,但让人见笑的是,关于毛遂的事,我仅知道他自我推荐,根本就不知道他有那“自惭的壮举”,读了小半辈子书,对大名人“毛遂”的事迹到前几天读了鄢烈山先生的《毛遂之死》才知道,真算孤陋了,可是这怪不得我,要怪也只能怪老祖宗的“教育思维方式”,我们拿历史人物来“教育”人,要么是一俊遮百丑,要么是一丑遮百俊,很少以“一切人,人的一切”来教的,名人哪面突出了,这一面就大出特出,其他的呢就语焉不详了,说毛遂自荐的书汗牛充栋,介绍毛遂自惭的有几?莫说鄙人,我疑心以饱读典籍自命的马谡也只是读过毛遂的前一节,若他读过毛遂自惭,也许他就不会与诸葛亮立军令状去守街亭了;不但马谡,我还疑心诸葛亮也只读过半截子书,要不,他也许不会与马谡立军令状叫马谡去守街亭了,正因为他们两人读书都没读全,一个成了悲剧人物毛遂,一个成了败国之君赵王。博士从政近年来几成风潮,有报道曾说,博士们几乎都是“水土不服”,没几人能展其长的,原因何在?官场是“诗有别才”,不是一般人干得的,但博士们也当知道,在“三寸舌”上你厉害,在“三尺剑”上你未必胜比“土八路”,可笑的是,博士们只知有毛遂自荐,不知有毛遂自惭,到现在博士考公务员依然热火朝天,只有自荐,没有自惭,读毛遂只读一半,还博士呢。
    作者:刘诚龙

关键字: 内容标签:自惭自惭
下一篇:玄奘精神 不落空谈||上一篇:其他《论语》今注简评 张葆全最优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