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国已有六十多个城市、五百万家庭的少年儿童参与诵读儒家经典。一个呼唤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的年代,让孩子去读充满着生僻字眼和晦涩语句的《四书五经》,到底有没有价值?读经能不能读出一个道德的中国?
在当下,主张读经的人中,各自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我不排除有严谨的学者,出于良好的愿望来推动“读经”运动——让学生充分学习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此抵制现代流行的泡沫文化,并进而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民族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但也有个别人是为了自己的名与利,故意在污泥浊水中兴风作浪。让我们看看蒋庆先生为《诵本》所做的广告吧:“不欲读者,也应购来沐浴焚化,权当烧纸烧,必有甚大法力。”(蒋庆《中华[儒家]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前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可见,说某些“读经”运动的推波助澜者是欺世盗名、以牟私利恐怕是没有冤屈他们的。
现在有人鼓吹:“现在中国人在生命、社会、政治等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而复兴儒学,可以解决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第二,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第三,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第四,重建中国人的希望;第五,重建中国政治的合法性;第六,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第七,奠定在中国现代化的道德基础。”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纯粹的无稽之谈。“读经”运动的沉滓泛起与这种错误认识恐怕不无关系。
“经”的意思就是恒常的正道,不变的法则。所谓“经学”,正是圣人崇拜的一个产物。在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学习就是读书,而读书就是读圣贤书。书中的话,都是圣贤之言,是不能逾越,更不容质疑的。学习的方法,则是恭读,背诵书中的被视为金科玉律的教条,并用它们去规范自己和他人的一切思想与行为。结果培养出来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些唯命是从、仰人鼻息的奴才,而少有具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探索者。
我以为,《四书五经》的内容很多都已过时,特别是脱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的记忆,只能造成学生学习与生命的浪费。“如果教育仅仅被弄成由被动、有依赖性的学生去对以往的人类成就做某种无益的复诵,那么,教育几乎就失去了意义。”(莱·克莱登著:《课程与文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教育的价值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而不是封闭学生的头脑。
基于以上认识,我想大声疾呼:如此少儿读经,可以休矣。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读经,少儿,质疑读经 少儿 质疑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