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于丹,《百家讲坛》在2006年还缔造了多位以解读古典文化而倍受观众喜爱的学术明星: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毛佩琦……
讲坛之外,一个名叫安意如的“80后”女子以现代情怀阐释古典诗词而迅速走红,她的两本书《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度在各大排行榜中名列前三。
与此同时,2006还是昆曲大热、国学时髦的一年。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古典文化在复苏。
“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年纪稍长一些的人,恐怕很难相信这是周杰伦唱的歌词,其实这样的歌词在他的专辑中很常见。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组合,标准的现代与古典的组合。
虽然娱乐盛行、洋节泛滥,但没有必要对传统文化的生存与未来过于忧心。
因为古典文化自身有一种恒久的魅力,由此亦有一种恒久的力量。它们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其光芒弥久恒新。后人对它们的忘却或忽视只会是暂时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想获得真理或找寻艺术的灵感,必定要回望经典,在经典的宝藏中掘金。
所以,易中天表面上在说三国,其实是在讲述用人之道、处世之法、斗争之术、人性之美,这些无论在三国还是今天、未来,都是永不落伍的话题。
所以,当各种溢美之词涌来时,于丹很谦虚亦很清醒地说,她的讲座受欢迎最终是因为经典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
古典文化的复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是一种必然。经济的腾飞、物质的富足会激发人们的精神诉求和文化诉求,其中对于本土文化的依赖与古典文化的复归显得尤为迫切,人们需要在精神上寻找“回家的路”,寻找心灵的根。现代人一方面在追求和享受着丰裕的物质财富,一方面也在面临困惑、紧张、焦虑、无所适从,正如著名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的,“我们走得太远了,已经忘记我们为何出发。”所以当于丹用《论语》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找到个人坐标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那么亲切,那么熨帖。
生涩艰深的古典意境在今天能够苏醒,还得益于传播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咬文嚼字的阅读方式转向了电视、网络声像俱全的鲜活的传播方式,古典戏曲的舞台上也多了炫目的高科技声光电。虽然有很多专家认为要真正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真意,还是应该去阅读原著,但这样做的高门槛将会把很多人挡在古典的门外,甚至令他们终生与古典绝缘。电视讲座之类的形式,也许对古典的表达不如原著那样精深、严肃,但其轻松通俗的方式却拉近了古典与平民的距离。正如易中天所说,他眼下所做的工作就是“三个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学术与大众的结合,学术与传媒的结合。不管有怎样的非议,至少这三个结合是值得肯定的。
当超女、好男等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古典文化同时也在聚拢越来越多的拥趸,它温暖了过去的2006,并将继续温暖着2007、2008…… 本报记者 汪秋萍
另一种声音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我应邀给南京市民开过好几次讲座,发现听讲座的人都是些熟面孔,而且年纪偏大,我怀疑真正有多少人从讲座中获得知识?除了讲座,能否有更多形式普及人文科学?我对现在的国学热也不敢苟同,一个民族的大量精英都在拼命学外语,大学生用本民族的语言写篇文章都写不好,吃着麦当劳,过着圣诞节,对生活中的国学都没有领悟好,还谈什么古代的国学?
董健(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在的古典文化热是一种表面的热闹,其实全社会古典文化的根基很弱,别的人群不说,就说大学生,他们古典文学的水平普遍不高,所以《百家讲坛》才能热起来。文化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想通过嚼别人的馒头来解决饥饿,实际上是解决不了的,所以要想真正理解古典,还是要从小学到大学持之以恒地贯彻古典教育,这条路比较慢,但是有实实在在的长期的效果。
作者:汪秋萍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古典,温暖,文化中国古典 温暖 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