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一场“传统文化保卫战”

编辑:Jina 来源:四川政协报
 
12月21日新民网报道,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来自北大、清华、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十位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活动发起人称,要通过此联署文章“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
  在开放年代中,我们从来不主张文化闭关锁国,不反对“洋为中用”。可不要忘了,任何“洋为中用”都是建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基础上的。传统文化是根基、内核,外来文化是形式、表层。可我们的文化发展已陷入了“西化崇拜误区”和“经济崇拜误区”,“陷入集体无意识”。国人的意识形态和西方文化的接轨已达到了“出神入化”。当国人处处用洋文化作为生活表达方式,取代国学的时候,传统文化的生存土壤和空间就会被蚕食鲸吞,形成“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不能以为“文化借鉴”无关紧要。当带有意识形态的外来文化成为了社会次主流文化,成为国人文化之“重”的时候,这已经不是借鉴,而成为一种“文化侵略”了。印度人民党发言人、印度国会议员曼万达说:“文化认同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身份认同之一,如果我们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我们将成为生活在自己土地上的文化难民,这比由于战争等原因而被迫离开自己的故土,成为政治难民更可怕。从文化上被除根很可能是人类命运最悲惨的事情。”成为别国的“文化俘虏”,我们又如何在精神发展、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上自强不息、坦荡自豪、大胆叫板呢?——文化不自信导致经济不自信,进而在经济领域缺乏话语权和优越感。
  想到了“法国传统文化保卫战”:“我搜”抗衡美国Google,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出马推介。“任何一种新的信息沟通模式,不仅仅是简单地取代了以前的旧有模式,还附加了新的价值观,因此必须对此加以制衡。历史文化极其灿烂悠久的欧洲,不能在知识文化传播上变成哑巴。”(《深圳商报》)所以,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才会以北京奥运会法语总监的身份进行“法语保卫战”,希望“北京奥运的各种仪式、播音、电子显示和文字材料都应有法语版本,以便为来自法语国家的游客提供便利”,希望“北京奥运会网站公布比赛结果时,应确保法语信息与汉语和英语信息同步”。(11月7日《中国青年报》) 法国更“不断有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向公众提出警告,力避法国人的固有精神领域遭到外来文化的入侵;用严厉的罚款对街头滥用外语词汇的广告进行制裁;限制从美国进口电影的数量,为本地电影业提供补贴并实行放映定额制”的文化政策。他们高扬传统文化大旗,民族自尊和文化呼声倔强、强烈而鲜明。
  所以,我更愿意从这种自尊角度认识博士们的“抵制圣诞”,他们在欧风西雨文化泥沼中不为时局的从众、狂欢迷惑,不被外来文化的光怪陆离吸引,不为这种文化迷失丧失信心,而是用充满危机和焦虑不安唤醒国人的自我文化意识,用文化自信打破“中劣西优”的文化偏见,唤醒大国文化意识,“抵御西方文化扩张”。这是知识分子固有的公共精神和匹夫风范,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拯救,希望“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它的积极意义一定会在不远的未来得到认同。
    作者:雷振岳

关键字: 内容标签:保卫战,传统文化保卫战 传统文化
下一篇:靠什么留住民间口头文学||上一篇:圣诞是情人,春节是原配?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