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梅氏的文化始祖是五世孙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年)字圣俞,号宛陵先生,北宋著名诗人。虽致仕“位不过五品”,但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了一代诗风,受到当时人民及欧阳修、苏轼等名家的尊崇,“名满天下”。故《宋史》称:“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盖少也。”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从现存的家族文化典籍与谱牒中可以看到,梅氏后裔中的文人学士,对这位“微生守贫贱,文字出肝胆”的先祖是仰慕有加的,即使是在民间,过年家家挂的灯笼上就都有“诗伯”二字,可见其影响深远。
自梅尧臣之后,宣城梅氏就人文蔚起,名家辈出,鼎盛时期,兄弟子侄同时在朝为官的就有二三十余人,故宣城自古就有“宣城梅花遍地开”“都夸荆地人人玉,不及梅家树树花”之说。历经宋、元、明、清,梅氏家族也曾多次遭受战乱兵燹之苦,族人四处迁徙,散居全国。谱载,现代戏剧大师梅兰芳的先祖梅乾元,就是明代初期从宣城迁居江苏泰兴的;曾任清华大学校长18年,后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梅贻琦及其津门梅家的先祖梅殷(明太祖朱元璋的驸马)也是宣城梅氏的后裔。
大概梅花素来是儒家学子的精神图腾吧,以其为姓氏的宣城梅氏家族只要后继有人,文脉就会延伸,“翰墨风香,代有英才”,而且不仅仅读书求仕,他们将毕生的精力投身于科技、文化与艺术事业,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这在封建社会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前中期,避居城东南约七十余里柏枧山的支族———文峰梅氏,就涌现了一批这方面的出类拔萃的人才,并以家族文化相传承,形成了蜚声中外的近代宣城数学派,宣城画派与宣城诗派。其代表人物有与汤显祖“契若金兰”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梅鼎祚;编纂《康熙字典》蓝本《字汇》的明代文字学家梅膺祚;被誉为近代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的清代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梅文鼎(另二人为英国的牛顿,日本的关孝和);“黄山画派巨擘”的清代大画家、诗人梅清;被称为“诗、书、画三绝”的梅朗中,以及数学家梅文鼐、梅彀成、梅冲,画家兼诗人梅庚、梅磊、梅蔚等。此外,继姚鼐之后“桐城派”的领军人物、古文大家梅曾亮,虽是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其曾太祖就是梅文鼎。
清代咸丰年间,由于宣城地处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的外围,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清军和太平军在这里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拉锯战。战乱、瘟疫几乎使这里成了无人区,“士民存者不足百分之一”,宣城的经济、文化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梅氏家族也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人员死亡、迁徙殆尽。现在宣城境内的土著居民已极少,绝大多数居民都是“咸丰之乱”以后,从河南、湖北等外地迁徙过来的,即使有梅姓子孙返回故土,那也已是落叶飘零,难觅根系了。所幸的是市区八十余里的青弋江两岸,尚有数千人聚族而居,上文所提到的现代著名学者梅光迪就出生在这里。这一支的始祖是梅尧臣四弟梅禹臣的儿子梅晓,属“宛陵梅氏章务望”,谱牒完整,现上海博物馆、宣城博物馆均有其清宣统二年的版本。这里的梅氏后裔,都可以依据家谱查寻到自己的先祖,直至宣城梅氏的第一代———后唐梅远。笔者衷心地企盼久远的梅氏家族文化能在这里持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作者:黄从慎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宣城,再谈宣城 再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