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样一个流浪汉,却成了后来流芳千古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再仔细一想,这个奇迹又不算奇,透过他17到35岁这段年轻的轨迹,便能够发现许多偶然中的必然。
先从他做管理仓库的小吏说起吧,那个时候,他就注重学习。当时的读书人讲究“六艺”,即礼、乐、书、射、数、御,孔子样样学得认真,都做到了精通,并且从管理经验中为其注入了创新的理念,所以没到30岁,他已是有名的管理型专家了。名气一大,自然有人拜他为师,他也乐为人师,按他的想法:传道授业解惑也会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开阔和巩固。就是18年飘泊在外,他仍然没有忘记招收弟子门生,让自己桃李满天下。对孔子而言,这段时光不仅没有虚度,而且成了一个卧薪尝胆和长见识的过程。
年轻的孔子想不想升官发财?我猜他是想过的。圣人也是人,也食人间烟火,孕七情六欲。在齐国时,为了巴结到齐景公,他投其所好向太师学习《韶》乐,几个月不知肉味,可谓用心良苦;在卫国时,卫灵公只给了他与鲁国同样的俸粮,又让他感到失望而愤然离开。在后来的几个国家亦是同样的原因招致无法安心,用他的话说是“难以实施自己的抱负”。
按常理,孔子遭受的打击接二连三,加上人过30无少年,应该大势已去,不会再有什么大的出息了。事实上呢,经过潇洒周游列国之后,孔子逐渐清晰了人生“抱负”的定义,明确了最适合自己的奋斗方式,加之通过周游列国的积累,整理出了《诗经》、《尚书》、《春秋》等不朽名篇。韶华流转,孔子老了,但他的作品却映照日月散发出弥久不散的光辉。
圣人并非与生俱来,高瞻远瞩的目标也不是在娘肚子里就能定位。可以想象,孔子年轻的时候,也曾经焦急过、动摇过、彷徨过、痛苦过;可以肯定,他一直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与摸索。在人性的虚荣与现实的较量之中,他善于从每一回失意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从而给自己,也给世界创造了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和圣人的当年一样,摆在我们面前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学习和积累的机会,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广泛而真实地存在;同时,我们正在接受和即将迎迓各种考验和挫折,也随时有可能面临命运的重新洗牌。在这样的时候,想一想圣人的当年,就会给灵魂带来一种全新意义的诠释:少年得志固可喜,大器晚成亦有时。而这晚成的前提,是精神和追求的永不泯灭。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式,只有在实践与矛盾的磨合中才能准确地打造。它就像一场试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只要信念不老,这段磨合的时光就谈不上浪费,更谈不上失败。
年轻时的努力是一笔无形的财富,青春的走失也意味着生命的积累。正因为把握了这一点,在孔子73年的有限生命里,提炼出来的思想走到了2000年后的今天,并且仍在智慧的时空里无限延伸。
作者:蒋平
关键字: 内容标签:圣人,当年圣人 当年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