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洋节的流行,也许并不关涉经国之大义,但却有关文化之千秋。我们没有人家的传统偏要附会人家的传统,洋为中用地把洋节奉为流行尊为时尚,将日子过成段子,这本身就有点滑稽。对外部星空的注视一旦用力过猛,就可能会发现本土的星空是那么暗淡无光。这种虚无主义的形成,固然有商业利益的推波助澜、有消费需求的拉动,但更多地反映出一些国人普遍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反过来又因缺乏了解而缺乏传承的热情,更缺乏像韩国人那样的文化自信。
其实,传统节日的式微源于传统文化的萎缩。从“五四”以来,传统文化屡遭质疑批判,几乎成为落后迷信的代名词。联系到上个世纪的“寻根热”和近年来的“国学热”,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始终在一种文化焦虑中摇摆不定,要么陷入功利化的旋涡,要么纠缠在批判还是保守的争论中。当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反思和质疑,但保存和传承也同等重要。我们不能没有传统,没有传统,何来文化意义上的我们?更何况人类也总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前进。妄想脱离传统文化,甚至割断文化脐带的举动,不亚于想拔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它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等诸多内容。像语言一样,它是一个民族传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某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冷淡传统节日,进而像冷落传统节日那样冷落传统文化,那么我们还靠什么来彼此认同呢?今天一点点丢弃自己文化传统的人们,也许明天就要去别处一点点找寻本来属于我们的文化传统。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传统,文化传统 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