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在其推出圈子功能后,引起了一股“建圈热”,粉丝圈、作家圈、书法圈、家长圈……各种圈子层出不穷。近日,国学圈加入圈子大家庭,成为一条颇具轰动效应的文化新闻。国学搭上了web2.0,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找到了结合点,看上去应当是件值得庆贺的事,但仔细想来,国学博客圈不过是“国学热”散发出来的“水蒸气”,拂去这层气体,会发现“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说到国学博客圈,包括之前有过一阵子热度的老板班、国学短信课堂,都避免不了要提到一家公司的名字,通过访问这家公司的网站,并没有发现关于这家公司的注册情况和背景介绍,在“乾元动态”这一栏,无论内容和标题,通篇突出的都是“北大”或“北大哲学系”,恕我臆测,这是常见的合作办班。社会上类似拉上名校合作办学的例子不少,作为一家公司,就要产生经营行为,“乾元国学公司”开发国学这块市场,是需要魄力和勇气的。国学虽热,但只热在表象,想通过推广国学赚钱,想必要费一番周折,但老板班2.4万元的学费和灵活的短信报名、授课,足以证明该公司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
通过公司行为传播国学,在一些人士看来,难免有些别扭。按照一贯的思维,凡是传统文化和钱沾上了边,谈起来总会有些羞赧。所以,当我在某青少年杂志看到“乾元国学公司”的招收短信学员的时候,也产生了一些不适。我承认是泛滥在电视媒体的短信拉票影响了我对所有短信营销的印象。每天一条长不过百字的国学短信,对激发青少年、国学爱好者的学习热情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对此我持怀疑态度。这种机器定制、群发的短信,并没有因人而异的针对性,国学语录的单一解释,也难以见得让订阅者对语录产生更宽泛的了解,容易给人留下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印象。虽然同是付费下载的方式,但国学毕竟不是流行歌曲,不是可以囫囵吞枣品尝一下便删除了的。
同样,建立国学博客圈,对于推广国学并没有太多积极的意义。我留意看了一下,国学博客圈的主力,和国学老板班、国学短信一样,仍然是以北大哲学系几位教授为主构成的班底。这让我替这几位大佬级的人物有一丝担心,他们有本职工作,要做博士生导师,要给老板们上课,要提供国学语录短信体,现在又要更新博客,忙得过来吗?也许是我过虑了,和一些名人明星一样,国学博客圈的主力们,未必亲自更新他们的博客,只要提供一些他们撰写或发表过的文字给相关人员就可以了。让博主们在短时间写出高质量的新文字,显然是勉为其难,贴些旧文章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这种圈内人士各自为战互不交流、圈外人士集体围观凑凑热闹的博客,存在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已经有事实证明,市场不买国学的账,同时,也没有买博客的账。两个市场“失意者”“结合”在一起,除了吸引眼球,造一个话题外,实质的益处又在哪里?
作者:韩浩月
关键字: 内容标签:怪圈,国学怪圈 国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