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界涌动国学“热浪”
当国学成为一种“时髦”时,国学文化的主要承载者——书籍,正成为新一轮“国学”运动的主战场。
国学类读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占据着图书市场,《论语》、《由“命”而“道”》、《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等国学经典名著成了热销的图书。南昌的各大书店都设立了专门销售国学书籍的专柜,其中既有根据儿童特点选编的图文并茂的版本,也有适合成人阅读的国学典籍;既有专家名人编写的国学研究专著,也有浅显的国学普及读本;既有价格昂贵装帧精美的彩绘版,也有简单实用的简印本……书店的工作人员说,国学类的书籍现在热销,一些经典的国学类书籍还经常卖断货。
国学书籍的热销必然带来国学书籍出版的跟进。各种国学类书籍大量出版面世,有的是新瓶装旧酒,把原来的国学书籍突出当下流行的“国学”标签,重新出版;有的是为了迎合市场,组织国学方面专家现行出版;有的是资深专家在国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国学书籍一版再版的情况十分普遍。
国学典籍强调了“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崇尚孝义”、“好学上进”等传统美德,这使得很多家长希望让孩子多接触国学类读物,提高个人修养,大量的青少年读者因此加入到国学书籍的消费群体之中。其实,多数读者选择的都是带有实用性的励志书,读者对“国学”的实用性诉求往往位居第一。一位读者认为:国学研究不能要求人人参加,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或许能让更多人接近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既符合目前国人文化水平的整体现状,也有益于进一步培养高素质的国学读者群。
国学的冷热之间
那么,时下最流行的“国学”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是对经典著作的讨论,还是单纯的对古代中国的追思?我们很难界定,我们惟一可以确定的是,国学在近几年内,忽然成为一匹黑马,已经势如破竹地进入现代文化,掀起了一阵轰轰烈烈的“国学热”。
“国学热”的出现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南昌大学研究古代文学的易平教授向我们解释,“国学热”是现代人一种精神渴求的表象。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西方文化的不断入侵,人们的精神家园却日渐荒芜,这使得处于社会不同阶层,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中国传统文化上来,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向上的观念及理论,让人们的精神家园可以找到寄托。于是一场由专家引领和倡导,政府介入,民间“读经”的“国学运动”传递开来。
然而,面对“国学热”,很多学者开始思考,开始讨论,甚至质疑“国学”,发出了应该给“国学热降温”的呼唤。他们认为,国学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它的范围过于宽泛,也过于久远,国学所主张的理论和现在物质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脱节,不实用。希望通过国学来寻找精神支柱是不可靠的,国学的作用和它的现实意义被远远夸大了。
关于国学究竟是什么,它该热还是该冷的讨论,似乎没有终结,双方都有自己的理论,都有自己的解释,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里,对国学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游走于传统与现实中的回归
上世纪初,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国学下了一个定义:“一国固有之学”,是传统的固有学术、文化,相比较而言,这个解释是人们比较认可的。国学,这样一门从传统中走来的学问,却遭遇到现实的变迁,在传统和现实之中,它该如何自处?
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黄志繁认为,国学作为一个社会学知识体系,它对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非立竿见影的,是长期的耳濡目染而非几次运动、几声呐喊就可以实现的。今天我们重提国学,就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熔铸旧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国学是一种文化生命的感悟,它自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国学文化里最经典的儒家思想中提到的“仁”是从感性生命去讲,追求和谐、天人合一,这和我们现在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十分吻合的。真正的国学就是这样,它存在于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实践中,它不是一经创造就凝固的东西,而是蕴含在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当中,经过不断解释、不断焕发青春的东西,我们有责任把这项悠久的文明传承下去。
作者: 郑颖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透视国学 透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