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张謇科举仅位列第11名 为何殿试成状元(3)

编辑:秋痕 来源:历史精粹
 
但是,翁同龢志在必得。5月26日晚,他和排在第七位的阅卷大臣汪鸣銮去痛饮。酒过三巡之后,翁同龢提出推举他的门生张謇为状元候选人,汪鸣銮连声称是。这天晚上,两人一直喝酒到9点多,才散。次日早上,即1894年5月27日,翁同龢急访排名第四的阅卷大臣李鸿藻,与李鸿藻串通一气,商定推荐张謇为状元候选人。至于排名第六的阅卷大臣志锐与翁同龢是礼部老同事,对翁同龢的提议也是支持的。这样,八位阅卷大臣中,翁同龢就拥有了四张支持票,这四票是:翁同龢、李鸿藻、志锐和汪鸣銮。而排名第二的阅卷大臣麟书,是一个中立派。他的立场很明白:我既不争“第一”,也不做“第三”,要稳保“老二”,即“榜眼”推荐权。而八位阅卷大臣中的另外两位,即薛允升和唐景崇都是“墙头草”,都不是张之万的死党。如此以来,首席阅卷大臣张之万虽然年高辈长,却成为势单力孤的“孤家寡人”了。自此,张謇的恩师、翁同龢的阅卷大臣“统战”工作,基本大功告成。


  清晨5点刚过,八位阅卷大臣齐集保和殿,开始阅卷。在考评时,李鸿藻、汪鸣銮和志锐等人都齐声附和翁同龢的提议,认为张謇的考卷最好,理当“第一”。但是,张之万不以为然,他要推荐其门生郑沅为“状元”候选人。排名第二的阅卷大臣麟书则说,“吾序次第二,榜眼卷吾决不让,状元吾亦不争”。李鸿藻也跟着起劲,力挺翁同龢的门生张謇,与张之万辩论,气得张之万的花白胡须直往上翘。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执之后,张之万不得不做出妥协。结果是,翁同龢的门生张謇“第一”,麟书的门生尹铭绶“第二”,张之万的门生郑沅“第三”。这天晚上,翁同龢高兴!他主动提出请客,召集几位阅卷大臣饮酒。事后,汪鸣銮还送翁同龢“一条鱼”,表示祝贺。


  5月28日凌晨“卯正”,即凌晨五点多,光绪皇帝在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准备召见新科状元。八位阅卷大臣手捧一等考生的考卷进入西暖阁。光绪皇帝问,第一名是谁取的?首席阅卷大臣张之万酸不溜秋地说是翁同龢所取。翁同龢赶紧接过话茬,趁机美言几句,说张謇是“江南名士,孝子也”。听说新科状元既是“名士”,又为“孝子”,光绪皇帝龙颜大悦。随后,宣召张謇等人入殿觐见圣上。这一刻,多年来寒窗苦读的42岁老状元张謇不仅感慨万千,热泪盈眶。他说:“五更,乾清门外听宣,以一甲一名引见。栖门海鸟,本无钟鼓之心。一旦予以非分,事类无端矣”。如今,状元之名,不期而至,张謇顿时有一种看淡功名的超脱情怀。

关键字: 内容标签:殿试,科举,状元,位列,张謇殿试 科举 状元 位列 张謇
下一篇:献身革命的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邓恩铭、何叔衡||上一篇:三国枭雄中 谁对统一天下的贡献大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