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诸君该要问了,被大名鼎鼎的光绪帝师傅翁同龢相中的这位神秘考生,到底是谁呢?此人正是翁同龢的江苏老乡、南通才子张謇。
三天前,即1894年5月21日,朝廷阅卷大臣在评阅“贡士考生”答卷时,很不幸的是,张謇被评为第“十一名”,最后由于翁同龢的反复力争,才被改为“第十名”。按照清代科举考试惯例,贡士复试“前十名”,即位列“一等”考生,才有资格在殿试的时候被皇帝钦点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如果按照张謇最初被评的第“十一名”,无论如何他是没有机会成为“状元”的。张謇为何在贡生复试的时候,成绩不佳呢?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贡生复试题目为一向爱弄文骚的礼部侍郎志锐所拟定,他出的题目是“经界既正”,并根据“拂水柳花千万点”之“花”字,写一篇“文赋”。志锐想趁机考察一下应试考生门的文采到底如何。张謇的特长在经世之学,他对于“赋”文写作实在不擅长。要知道,“赋”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和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赋文写作必须要“押韵”。按照志锐的出题要求,张謇必须写一篇漂亮的全篇以“花”做押韵的诗歌散文。尽管张謇在此次复试的时候,超常发挥,他从5月20日凌晨5点进入考场,到下午5点时分,提前一个钟头就交卷了, 但与其他考生的赋文相比,他还是逊色许多,故而被排名第“十一”。如果没有翁同龢的力争,他的甲午状元就泡汤了。
5月21日晚上,贡士复试结果揭晓。忙了一天的翁同龢回到府上时,已经傍晚时分。不久,张謇登门来访。翁同龢将白天阅卷结果的详细情形告诉了张謇,令张謇感动万分。翁同龢勉励张謇,一定要在接下来的“殿试”中,再接再厉,力拔头筹。张謇私下称呼翁同龢为“常熟师”。既然老师如此厚望,小门生张謇真是压力山大。张謇下定决心在殿试中,好好发挥一把。可是,生活中就是这样,人的压力越大,往往就越容易紧张。
5月26日,期待许久的“殿试”考试日期终于到了,阅卷大臣和考生们都是“如临大敌”,紧张的不得了。这天早上凌晨四时未到,八位阅卷大臣张之万、麟书、翁同龢、李鸿藻等人早早地进入紫禁城的保和殿,做好“监试”的准备。四位负责收卷的官员(时称“收掌”)樊恭煦、洪思亮、黄思永、丁立钧也提前赶到。考前,翁同龢为以防万一,特意暗中嘱咐他的心腹、“收掌官”黄思永,命令他“坐候张謇交卷”,然后把张謇的考卷亲自送到他手里。黄思永也是牢记在心,不辱使命。
这边,42岁的老贡生张謇也做好了一切准备。5月26日清晨“卯时”(5点),殿试考试铃声正式敲响,张謇从随身携带的“考篮”中拿出笔墨纸砚。摊开考卷,一看题目居然都是“似曾相识”,一时信心倍增。可不是吗,这考题都是他的老师翁同龢亲自拟定,平日师徒二人谈话中,他也早已心领神会。这天,考试的试卷依次是:“河渠”、“经籍”、“选举”和“盐铁”。这些试题全部都是张謇所熟悉的知识范围,故而他奋笔疾书,下笔千言,妙笔生花。
从早上5点一直到傍晚7点整考试时间终止,张謇才把全部答卷写完,直累得他头晕脑胀,手背酸麻。一旁等待多时的收卷官黄思永接到张謇送上的考卷后,还仔细地检查了一番,以防有疏漏。哪知,这一检查,不得了,竟然发现了“硬伤”。原来,张謇写得性急,居然在答题纸中漏写了“一个字”,导致某句不通。另外,张謇的答卷抬头也有错误,他只写了一个“恩”字。于是,黄思永取出笔墨,为张謇补填漏掉的字,并在卷头“恩”字前面补填一个“圣”字,即成“圣恩”。最后,黄思永亲自将张謇的试卷交给了翁同龢。
当晚,翁同龢即阅览张謇的考卷,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张謇的考卷:“文气甚古,字亦雅,非常手也。”此时,殿试阅卷尚未结束,翁同龢私意已“内定”张謇为状元了。但是,共有八位阅卷大臣,他一个人说了不算。更何况,清廷科举殿试阅卷还有一个“潜规则”,即状元一般都由首席阅卷大臣推荐。此时的首席阅卷大臣是85岁高龄的张之万,他自视甚高,怎能轻易地把状元推荐权交给年少他20岁的翁同龢。如果按照阅卷大臣的现有次序,张之万第一,麟书第二,翁同龢第三,翁同龢推荐的张謇只能获得殿试第三名,即“探花”的候选资格。
关键字: 内容标签:殿试,科举,状元,位列,张謇殿试 科举 状元 位列 张謇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三天前,即1894年5月21日,朝廷阅卷大臣在评阅“贡士考生”答卷时,很不幸的是,张謇被评为第“十一名”,最后由于翁同龢的反复力争,才被改为“第十名”。按照清代科举考试惯例,贡士复试“前十名”,即位列“一等”考生,才有资格在殿试的时候被皇帝钦点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如果按照张謇最初被评的第“十一名”,无论如何他是没有机会成为“状元”的。张謇为何在贡生复试的时候,成绩不佳呢?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贡生复试题目为一向爱弄文骚的礼部侍郎志锐所拟定,他出的题目是“经界既正”,并根据“拂水柳花千万点”之“花”字,写一篇“文赋”。志锐想趁机考察一下应试考生门的文采到底如何。张謇的特长在经世之学,他对于“赋”文写作实在不擅长。要知道,“赋”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和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赋文写作必须要“押韵”。按照志锐的出题要求,张謇必须写一篇漂亮的全篇以“花”做押韵的诗歌散文。尽管张謇在此次复试的时候,超常发挥,他从5月20日凌晨5点进入考场,到下午5点时分,提前一个钟头就交卷了, 但与其他考生的赋文相比,他还是逊色许多,故而被排名第“十一”。如果没有翁同龢的力争,他的甲午状元就泡汤了。
5月21日晚上,贡士复试结果揭晓。忙了一天的翁同龢回到府上时,已经傍晚时分。不久,张謇登门来访。翁同龢将白天阅卷结果的详细情形告诉了张謇,令张謇感动万分。翁同龢勉励张謇,一定要在接下来的“殿试”中,再接再厉,力拔头筹。张謇私下称呼翁同龢为“常熟师”。既然老师如此厚望,小门生张謇真是压力山大。张謇下定决心在殿试中,好好发挥一把。可是,生活中就是这样,人的压力越大,往往就越容易紧张。
5月26日,期待许久的“殿试”考试日期终于到了,阅卷大臣和考生们都是“如临大敌”,紧张的不得了。这天早上凌晨四时未到,八位阅卷大臣张之万、麟书、翁同龢、李鸿藻等人早早地进入紫禁城的保和殿,做好“监试”的准备。四位负责收卷的官员(时称“收掌”)樊恭煦、洪思亮、黄思永、丁立钧也提前赶到。考前,翁同龢为以防万一,特意暗中嘱咐他的心腹、“收掌官”黄思永,命令他“坐候张謇交卷”,然后把张謇的考卷亲自送到他手里。黄思永也是牢记在心,不辱使命。
这边,42岁的老贡生张謇也做好了一切准备。5月26日清晨“卯时”(5点),殿试考试铃声正式敲响,张謇从随身携带的“考篮”中拿出笔墨纸砚。摊开考卷,一看题目居然都是“似曾相识”,一时信心倍增。可不是吗,这考题都是他的老师翁同龢亲自拟定,平日师徒二人谈话中,他也早已心领神会。这天,考试的试卷依次是:“河渠”、“经籍”、“选举”和“盐铁”。这些试题全部都是张謇所熟悉的知识范围,故而他奋笔疾书,下笔千言,妙笔生花。
从早上5点一直到傍晚7点整考试时间终止,张謇才把全部答卷写完,直累得他头晕脑胀,手背酸麻。一旁等待多时的收卷官黄思永接到张謇送上的考卷后,还仔细地检查了一番,以防有疏漏。哪知,这一检查,不得了,竟然发现了“硬伤”。原来,张謇写得性急,居然在答题纸中漏写了“一个字”,导致某句不通。另外,张謇的答卷抬头也有错误,他只写了一个“恩”字。于是,黄思永取出笔墨,为张謇补填漏掉的字,并在卷头“恩”字前面补填一个“圣”字,即成“圣恩”。最后,黄思永亲自将张謇的试卷交给了翁同龢。
当晚,翁同龢即阅览张謇的考卷,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张謇的考卷:“文气甚古,字亦雅,非常手也。”此时,殿试阅卷尚未结束,翁同龢私意已“内定”张謇为状元了。但是,共有八位阅卷大臣,他一个人说了不算。更何况,清廷科举殿试阅卷还有一个“潜规则”,即状元一般都由首席阅卷大臣推荐。此时的首席阅卷大臣是85岁高龄的张之万,他自视甚高,怎能轻易地把状元推荐权交给年少他20岁的翁同龢。如果按照阅卷大臣的现有次序,张之万第一,麟书第二,翁同龢第三,翁同龢推荐的张謇只能获得殿试第三名,即“探花”的候选资格。
关键字: 内容标签:殿试,科举,状元,位列,张謇殿试 科举 状元 位列 张謇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蔡伦的光荣与悲剧(2)||上一篇:史上第一美男子潘安为何身首异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