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丝的旅行(二)(1)

编辑:Jina 来源:央视网
 
2007年9月8日,中国上海正在举办一个法国品牌的服装饰品展,展会上登场的主角是6000年前诞生于中国的丝绸,一群来自法国里昂的设计师在这里讲述着方寸丝巾的色彩传奇,来来往往的观众纷纷停留驻足欣赏。
这场名叫“锦绣梦想”的丝巾展,从遥远的欧洲大陆上寻梦而来,在丝绸诞生之地中国开启这段精彩的旅程。

在6000多年诞生于中国的丝绸是如何到达遥远的欧洲的?丝绸又在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之后回到它的故乡中国呢?我们从2000年前的中国出发,探寻丝绸走过的这段漫长的旅行。
今天的世界地图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这条路线,将两千年前的世界联系在了一起,路的两端连接着两个庞大的帝国,东方的大汉王朝和西方的罗马帝国。
这是一次跨越古今的对话之路,19世纪末一个叫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给它取了个名字——丝绸之路,因为中国的丝绸是这条路上最重要的商品,在它往来于这些山川河流、大漠戈壁的过程之中,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并且受官方保护的贸易通道。
欧洲人第一次见到丝绸是在什么时候?他们是怎样看待中国的丝绸的?这还得从公元一世纪时,一场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发生的战争说起。
公元前,古安息国占据着亚欧大陆的瓶颈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机缘让古安息人阻断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他们以中间人的身份,向过往的商人牟取暴利,并阻断双方的直接交流。在丝绸之路开通前,安息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但是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绊脚石,在公元前54年,忍无可忍的罗马人终于向安息人宣战。
当罗马人进攻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战况出乎了他们的意料,节节败退的安息军队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作战方式,他们展示出绚烂夺目、五颜六色的丝绸旗帜,而那时的罗马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柔软、飘逸、绚烂的东西,还以为是安息军队使用的一种新式武器。安息人把丝绸军旗散开一晃动,阳光一照,眼花缭乱,使军心就涣散,最后惨败。这在西方史学家中认为这是罗马人真正第一次知道了丝绸。
从那以后,他们便成为狂热的丝绸追逐者,而同时期的汉代,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全线贯通以后,丝绸便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到罗马,并以它特有的魔力征服了古罗马乃至整个欧洲,相传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曾在一次大宴群臣的宴会中,刻意地脱去外套,只为了露出里面的丝绸衣服,在当时,整个古罗马的王公贵族甚至平民百姓都以拥有一件丝绸衣服而感到荣耀。
因为购买丝绸要消耗大量的金币,导致罗马的国库日渐空虚,罗马参议院的元老们不得不做出决定:禁止平民百姓穿用丝绸。但是丝绸的魅力早已使整个罗马都为之疯狂,又怎么能随便禁止得了呢?
有人说东罗马和西罗马的分裂,西罗马的灭亡与丝绸这个都有关系,因为金银货币大量流出以后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丝绸价格的浮动,甚至可以说是判定帝国吉凶的一个指标。
痴迷于丝绸的罗马人也因此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大而富饶的国家,当时的欧洲人称这个国家为塞里斯国,也就是丝国。
虽然今天的我们看来,丝绸是一种极其平常的物品,但是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间,它一直属于中国具有战略价值的重要商品。因为丝绸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为了保护这种贸易局面,中国历朝历代一直有着明文规定:谁泄露了蚕丝的机密,谁就会被判以极刑。蚕种和桑种的技术被中国人封锁起来,罗马人不知道蚕丝的真实情况,只能凭借各种各样奇异的联想来猜测。
他们最早认为,是树皮上拿梳子梳出来的,后来有认为可能是一种小动物,比金龟子大一点,喂几天以后,它像蜘蛛一样吐丝。他们有多种猜想,所以一直渴望得到蚕。
一直渴望得到丝绸的欧洲人,总是试图使出一些计谋来获取蚕桑的机密,在大约公六世纪时,这个被中国人细心保守的机密终于传到了西方世界。是一个公主把蚕种放在帽子里头传过去的,这最早见于《大唐西域记》,就说东国的公主因为嫁到于阗,它把蚕种藏在帽子里,所以于阗后来就有了桑蚕。
《大唐西域记》中的这段有关蚕桑的记载,被一幅在新疆发掘出的古代版画所证实,版画中央画着一位盛装的贵妇人,头上戴着帽子,左右各有一侍女,其中一位侍女指着贵妇人的帽子,据说这贵妇人就是将桑种、蚕子传向西方的东方公主。
此时此刻,丝绸不再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机密,蚕桑和丝绸开始了走遍世界的旅行。
20世纪初,一个名叫斯坦因的英国探险考古学家,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尼雅河畔发现了一座古城,并在这里挖掘出一些封存千年的各类珍贵文物,从那时开始,尼雅遗址便成为考古学家重点关注的对象。
1995年10月,中日两国考古学家再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了对尼雅遗址的大规模的科考,李文瑛是当时挖掘活动的参与专家之一。当时在场的人都没料到,这一次挖掘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考古,出土的各类文物震惊了世界考古界。而这一个从尼雅出土的木棺,至今仍旧让李文瑛为之激动。
据考证,木棺内的墓主人是曾经西域显赫一时的精绝国国王,精绝国是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它虽然是个小国,却位于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上,史书中所描述的精绝国环境是:“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苇茂密,无复途径”。从这寥寥数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当时的精绝国是一片绿洲,经济发达;然而大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这个国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载,直到尼雅的考古发现,才让这个神秘的国度在历史长河中再次浮出水面。
这是在木棺内发现的一块丝绸护膊,方形的织锦上清晰的织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样。从文字上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基本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无异,所有看到这块织锦的人都会将这段文字与现代的意思混为一谈,为什么在西域的织锦上会织着通顺的汉文字?这个“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五星出东方,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星,占星术中,金木水火土五颗星同时出现在东方,这是种吉祥的天相。
在同期的考古挖掘中,还有另一片织锦,它的色彩、图案和织造结构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完全相同,上面织有“讨南羌”的字样,两者缀合为一,便出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的完整句子。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是远在西域的尼雅古国征战南羌前的吉语祈愿,在同期出土的大量丝织品中很多都带有汉文字的吉祥用语,中原的丝绸向西一路传播的时候,带去丝绸的同时,还有当时汉朝的文字与文化。
与此同时,在尼雅出土的一些中原生产的丝绸上,考古学家还看到了不少西方的图案,孔雀、骆驼、大象这些动物都是当时中原不存在的,还有这对饮的洋人,大鼻子的洋人拿着高脚杯喝葡萄酒的形象也不是汉代的风格,为什么在尼雅出土的这些中原丝绸上会印着这么多异域风情的图案呢?
中原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要迎合西域少数民族或者中亚西亚少数民族的喜好,就表现了很多异域风情的图案。
从出土的大量丝绸来看,当时这一带的贸易十分繁华,据新疆的考古记载,著名的营盘、尼雅、楼兰古城都位于丝绸之路上,当时这些地方是大片的绿洲。
中原的丝绸与西域的毛织物,在尼雅一带开始贸易往来,而在两地传播的,并不仅是商品,还有丝绸工艺的交流,在西域一带所盛行的是当时中原地区的平纹经锦织造工艺,而中原一带却又吸收了西域的传统织造技法,并且逐步演变成当今世界上的一门精巧工艺——苏州缂丝。
王金山,是当代著名的缂丝大师,他常年往返于中日之间,从事缂丝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丝绸界素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在明清时期缂丝是只有皇室才能使用的极品,件件都是价值连城。
缂丝最早是来自西域民族的缂毛织法,中原的丝绸织造一般采用的是蚕丝类型的长纤维工艺,在丝绸经线上织花纹,通经通纬;而当时罗马和波斯工匠则沿用西方纺织羊毛或亚麻的工艺,运用“通经断纬”的织造。
在通经断纬的织造过程中,纬线在整块织物上并不是从右边一直走到左边,它只在中间需要显示颜色的时候,再将颜色丝线缂上去,相对于中原地区传统的通经通纬,通经断纬降低材料的浪费,于是中原的织造匠人直接将这种织法学习并传承了过来。
唐代开始,西域的缂毛技法被中原吸收与发展,演变为丝织工艺中独树一帜的缂丝。南宋之后,缂丝的生产重心随着当时政治经济中心的南迁转移到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江南的匠人们又将缂丝技术传承并且发扬到顶峰,渐渐形成今天举世闻名的苏州缂丝。
然而,苏州缂丝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还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今天日本盛极一时的丝绸工艺——西阵织正是源自缂丝。
西阵是地名,1508年左右,中国明代的商人和缂丝艺人来到西阵,教会了日本匠人用金线织锦和银线织锦,随后在日本逐渐形成了西阵织流派,专为京都的王公贵族做和服,所以西阵织一直以华丽和高贵闻名,在今天的日本,西阵织已经是丝绸艺术的代表。


关键字: 内容标签:旅行旅行
下一篇:民国时的八旗子弟有多惨(2)||上一篇:健儿骏马逞豪强 中国马球"击鞠"的故事(一)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