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根根晶莹的蚕丝穿越了广袤的时空。绵延不断的历史和仪态万千的文明,就是编织成五彩丝绸的经与纬。
从6000多年前的中国桑田,到今天巴黎的T型台。从苍茫大漠,到烟雨江南。从高耸的皇宫到边陲小镇。从最原始的手工作坊,到21世纪的基因研究室。
让我们跟随丝的足迹,踏上充满创想与智慧的奇异旅程!
小麦青,大麦黄,扯着桑叶快采光啊唉哟!
早也忙,晚也忙,望着蚕儿快快长啊 唉哟!
在中国的中部省份河南,每年的3月和5月,民间都要举行一场集体祭祀仪式,参加的人数超过数千,人们用旺盛的香火、喧腾的锣鼓祭祀一种现实存在的动物,当然,这种动物早已被供奉为神灵,这里的人尊称其为——蚕神娘娘。据说,这样的风俗,在河南省的西平县已经持续了整整六千年。而在这个季节,中国的许多地方都会举行同样的蚕神祭祀仪式。
中国人究竟在何年何月何地开始祭祀蚕神,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上古留下的传说和出土的甲骨文上肯定:祭祀蚕神在当时就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典礼,至少要比我们今天在西平所看到的场面宏大得多。
规模最大也最为庄重的,莫过于由历代的皇室主持的蚕神祭祀仪式,通常地点都会选在桑林。据甲骨文的记载,中国商代的蚕神祭祀不仅需要大量的杀生,甚至还会采用人祭。
蚕怎么能在中国社会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古代的中国人为什么要一步步的神化这种看似极其柔弱的小动物?而被神化后的蚕又将怎样改变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和信仰?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使得人们对于丝绸起源的研究不再依赖于远古的神话和传说。但中国古人究竟如何发现了蚕茧可以抽丝?我们能否拨去5000多年的历史尘埃,重现当年景象?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但凡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命信仰,古埃及人将重生的希望寄托给金字塔和木乃伊,古印度人用浴火重生的“涅磐”解读来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老宗教都在宣扬宿命的轮回,长生不老和死而复生似乎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似乎当时的人们最关心的东西,无非于天地或者是生老病死。
然而,作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中国,古老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看待死亡与重生呢?
丝绸文化研究专家薛宗正介绍:中国哲学里面有死而复生的说法,死而复生学的,而且他有明确的根据就是蚕,只有蚕死了以后他再复活。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介绍:卵的产卵的开始就是人生命的开始,幼虫养蚕的这个经过就好像人的一生,就是幼虫它有几起几伏,几眠几伏。那么人当然也有一些起伏,然后当这个蚕变为蛹的时候,人就好像是进入死亡的一个过程,但是蚕它还有更进一步的可以从蛹化为蛾,这就相当于人死之后他的灵魂是不是还可以像蛾一样爬出茧壳,飞天。
蚕的一生,这种静与动、眠与起之间神奇的转化,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带到当时最重大的疑问上:关于天与地、生与死的思考!
关于天地和生死,我们的先人似乎通过蚕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蚕,这是起死回生的捷径,也是和来世的沟通方式。
只是,人怎样才能像蚕一样灵魂再生?那柔弱的蚕又怎么承载人类的来世?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破解这其中的深意?
丝绸起源的秘密,似乎就隐藏在古人看待天地的观念之中。
距离河南西平数百公里远的山西省夏县西阴村,是黄河流域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大约5000年前,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古代中国人的聚居地。
这个聚居地在20世纪初被发现。1926年,中国第一代田野考古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李济先生对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从一堆残陶片和泥土中发现了一颗花生壳似的黑褐色物体。当这个花生壳似的东西露出它的原貌后,顿时轰动了全世界,这是一个被利器切割过的半颗蚕茧。
古代中国人为什么要切开这颗蚕茧?透过这半颗蚕茧,今天的我们是否能够找寻到当时的先民向我们传达关于丝绸起源的秘密呢?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介绍:那么大家在想,他切这一刀,到底是为什么切了这一刀,这一刀切了有的人就说是为了吃里面的蚕蛹,那么吃蚕蛹当然可以说是一种说法,但是当时的蚕蛹非常小,到底是不是被用来吃的,那么还有的说法就是他可能是为了观察里面蚕的变化,那么支持这个观点我相信是更多。
这半颗蚕茧目前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5000年前的蚕茧虽然弥足珍贵,但是能被台北故宫悉心保存的主要原因却不在蚕茧本身,而在这条规整的切痕,正是这条切痕留下了上古人类的一次活动痕迹,也让这颗蚕茧价值连城。
在半颗蚕茧出土的30年后,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市郊,一个更为著名的半坡遗址被发现。
半坡遗址的发现,为今天的我们揭开了史前人类的生活之谜: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布局已是十分有规则——活动区、居住区、墓葬区明显分开,一条宽大的壕沟将村民们同周边野兽出没的自然环境安全地隔离开来。
之前半颗蚕茧无法解释的问题,将在这个更为完整的遗址上找到线索。
线索就在散落在土房边的这些瓦罐上,所有的瓦罐无一例外都在顶部钻有一个小孔。这些连把手都没有的瓦罐显然不是用来盛水的日常用具,那它们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每一个都要留孔呢?根据考古证据显示,这是当时古人用于瓮棺葬的一种葬具。
瓮棺葬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是比较普遍的,半坡遗址、江塞遗址,包括那个大地湾、河南、陕西、甘肃这些地方都有这种习俗。
所谓瓮棺葬,是以瓮、罐一类的陶器作为葬具的墓葬形式,一般用来安葬幼儿和少年。在半坡遗址中,儿童瓮棺墓便有七十三座之多。但是奇怪的是:这些儿童瓮棺墓并没有被放在专门的墓葬区,反而分散在活人居住的房屋周围,并且在上面凿上一些小孔。
这一个个小小的孔,成为中国古人想象出来的来生的通道。然而,当时的人要怎样做才会像蚕一样破茧重生呢?
1972年,对于考古学家熊传薪来说是难忘的一年,那一年,长沙东郊发掘出了震惊世界的汉墓马王堆,熊传薪正是那次考古工作的主持人。
直到今天,由马王堆出土的一具埋藏在地下2100年的古尸,以及众多保存完好的丝绸、漆器、生活用品等,仍旧是考古界关注的课题。考古专家们都说,马王堆其实就是一部关于西汉的百科全书,囊括了科技、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的内容,在马王堆里出土的众多东西中,有一件帛画特别引人注目。
这是覆盖在马王堆一号墓棺材上的帛画,在古时这种覆于棺材内的帛画,相当于现在引路的旗帜,用来指引着去世的人灵魂的方向,帛画上面自上而下清晰地描绘出三段不同的景象。
马王堆博物馆前馆长熊传薪介绍:总体来说,它就是天上、人间、地下,整个来说就是画的意思是人死以后,当时在汉代的一种古老思想,都希望这个,人死了,但是他的灵魂还会升入到另外一个世界里,所以它是升天的一个内容。
这是两千年前中国古人对天上、人间、地狱的思考,同样的内涵,西方一直到七百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才在《但丁神曲》中体现出来。而西汉时期的中国人,在公元前便已经有了完整的天地观。
马王堆古墓的主人,是西汉长沙国的丞相轪侯的夫人辛追。出土的时候,辛追夫人身上裹了27层丝绸,所有陪葬的漆器、陶罐等器皿上也都包裹着层层丝绸。
当时在出土的时候,很多考古工作者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一个人生前是完全不需要穿戴那么多的丝绸衣物的,为什么在死亡之后,这位显赫人家的夫人要裹上如此厚重的丝绸;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这些丝绸代表的是最先进的纺织技术,也是最高贵的服饰面料,这些华美的丝绸为什么会成为先人的裹尸布?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介绍:这么多丝绸埋在地下包裹着那些尸体,其实已经代表了他们当时需要把尸体包裹起来灵魂才能出来。而且在包裹的时候还专门有一道缝,不是把所有的地方都是包死的,专门留了空隙,使这个尸体的灵魂比较容易的从被包裹的丝绸里钻出来。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只要能钻进和蚕茧具有同样功效的包裹中,就能像蚕一样,在死后得到重生。于是,当时的人们在许多器物与风俗上模仿蚕,丝绸也成为他们与上天沟通与交流的载体,从诞生之日开始,丝绸就没有作为普通的服饰存在。在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中,服装的质地与服装上的图案,往往是阶级的符号和身份的标识。阶级中最高的等级是皇帝,专属于皇帝的图样是龙纹。
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标识,龙的形象起源,一直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是蛇,也有人说是鳄鱼,来自新疆师范大学的薛宗正老师,对这个问题拥有自己的观点。
关键字: 内容标签:旅行旅行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