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丝的旅行(四)(1)

编辑:Jina 来源:央视网
 
在江苏镇江的一个蚕种试验室内,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他们在这里进行蚕种的培育与研究,来自日本的宫下民雄便是其中一位,他是日本著名的家蚕育种专家,曾获日本最高天皇皇后奖,今天日本所用的蚕种80%出自他的研究和培育。

从古老的蚕丝,灿烂的锦绣,到今天的蚕种试验室,蚕与丝历经六千年的积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飞梭纺纶,丝绸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而被打上了科技的烙印;它正在被开发出更多新的用途,应用于更加宽广的领域。
这是一条21世纪的丝绸之路,路的起点,仍旧是在中国。
2008年5月的一天,上海胸科医院的外科手术室内正在进行一场心血管手术,病人因患动脉瘤病症而生命垂危,医生们将切除掉病人坏死的血管,为他更换新型的人造血管,只有这样的治疗方法,才能拯救患者的生命。
到这场手术为止,医学界对于人造血管的研究已经长达半个世纪,人造血管的材料也由塑料、尼龙、蚕丝逐渐演变成了现在被广泛使用的涤纶长丝。
今天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的人造血管,有着与人体血管一样的韧性与弹性,和人体血管差别已经不大,但是在三十年前,如何将涤纶长丝编织成适合人体的血管,却是摆在专家面前的一大难题。
硬的材料没有膨胀性,而人体的动脉是有伸缩和舒张的时候,它的直径是有变化的,如果是用涤纶的材料来做,它随着血管的收缩,心脏舒张情况下,在直径上是有少量的变化,更符合更接近于身体。
1975年进行人造血管研究时,除了当时主持的医生,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叫钱小萍——她并不是医生,而是当年苏州丝绸博物馆的馆长,享誉业界的宋锦艺术家。
1974年,上海胸科医院的专家找到了钱小萍,希望借助这位丝绸艺术家灵巧的双手与几十年的织造经验,用编织的方法来制造人造血管,钱小萍接下了这个艰巨而且陌生的任务。
无数次的失败之后,钱小萍终于采用最传统的针织技术编织出我国的第一支人造血管。这种用丝织工艺织就的人造血管,在临床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它的膨胀与伸缩能力基本符合人体血液循环的节律,并且具有相当的韧性与弹性。直到今天,人造血管的编织仍旧在沿用当年钱小萍试验时的丝织方法。
由传统纺织技艺织就的生命血管,在越来越多的心血管患者身上得到运用,同样的编织技术,也开始用于其他人造器官的研究中。
2006年,江苏苏豪国际集团与苏州大学有关专家合作,研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人造皮肤”。它的原料来自蚕,通过从蚕茧中萃取的蚕丝丝素蛋白制造出薄膜状的敷料,可以代替真皮移植,用来治愈人体烧烫伤,目前已经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烧伤的患者有大约一百万以上,如果这种蚕丝“人造皮肤”能够广泛应用,那么这些数以百万计的烧伤患者,将不会再受到病痛的困扰,这种新兴的人造皮肤为深度烧伤患者提供了生命再生的保障。
中国古人一直有着一个重生的梦想,他们将这个梦想寄托给丝绸,渴望有一天能象蚕一样破茧而出得到重生,千百年间,人们始终没有放弃过这个追求。
今天,这些用丝线编织出的人造血管,以及用蚕丝萃取的人造皮肤,开始赋予生命延续新的动力,蚕和丝仿佛在实现远古祖先重生的梦想,解答千百年间中国古人对于生命再生的疑虑。
丝绸之路中,西方人称中国为丝国,丝绸也与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共生共荣,在五千个常用的汉字中,有150多个带有丝旁的字,这些文字都与丝有着深远的联系,其中一个便是“纸”。
汉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文字一直被记录在竹简上或青铜器上。直到西汉丝绸普及,开始慢慢采用丝绸作为书写载体,当时重要的文件都记录在丝绸上,称为帛书。
从那时开始,丝绸开始在中国文字史上留下第一笔功勋。两汉时期,帛书与简书并存,它们各自的优劣让人们难以做出抉择——竹简太笨重,用丝帛记事又过于昂贵,那应该用什么来替代它们呢?
这个时候,“纸”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纸:“纸,丝滓也。”这便是最早的“纸”。
最早的纸是采用缫丝过程剩下的下脚废丝,以及漂絮时留存的丝屑纤维所制成的一种薄绵片。在当时,这种絮片能够写字,而且比起丝帛来要便宜许多,只是强度不及丝帛。当时的人们用这种丝滓来制作絮片,并且因为它是由丝制成的,故取名为——“纸”。
但是这种丝滓的纸强度不够,于是当时的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纸,他们让蚕在平板上吐丝,让丝不能结成茧,随后将所形成的平面丝片进行压制成纸,被称为茧纸。
茧纸以蚕茧为原料,纸质坚韧,在我国早期使用较为普遍,东晋王羲之书《兰亭集序》即用此纸,北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也提到“《兰亭》茧纸入昭陵。”的诗句。
不过用丝来做纸,成本终究太高,于是渐渐出现其他材料的造纸术。东汉年间,蔡伦将造纸术改进,以破布树皮作为原料,造纸的成本降到很低,从而使纸在社会各阶层中普及成为可能,这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深远,但是追根溯源,“纸”与丝始终是密不可分的。
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众多西汉文物中,有一件印花敷彩纱格外精美,彩纱上画面清晰,图案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着,并且拥有好几种不同的颜色。在出土时,考古学家就感觉,这件彩纱文物上的花纹并不像是人工画上去的,却更像是印刷上去的。
众所周知,印刷术一直到五六世纪才出现,而一世纪的西汉彩纱上却清晰地展示着花纹规则、线条清晰,并且有几种颜色的“套印”,这些古人是用什么工具在丝绸上印上花纹的?又是用什么方法实现“套印”的?这是让当时的考古学家疑惑的问题。
马王堆考古发现11年后,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现一座汉墓,据考证是属于广州南越王墓,这个古墓与马王堆汉墓处于同一时期,当时墓内出土的两个奇怪的小铜器,引起了马王堆考古学家的关注。后来正好在广州南越王墓里,出了这么一个印花版,与这个印花基本上是相似的。
据考证,这个小铜器是用于丝绸印花的凸版,它类似于图章,在印花时,工匠在台板上按先横后竖的次序,盖图章似的逐个在丝绸上打印,巧合的是,印出来的花纹与马王堆出土的印花敷彩纱上的花纹如出一辙。
从广州到长沙,两件出土文物将2000年前的一段往事串联起来,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去寻找其中的具体细节,只能从留下来的这两件文物当中,去找寻两汉时期丝绸印花技术的零星痕迹。
马王堆印花敷彩纱使用的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彩色套印技术。制作时,工匠先将不同的印花版蘸上不同的颜料,然后在织物上一层层套印,使它成为一幅由不同色彩组成的彩色图案,这与后来四大发明中的雕版印刷十分相似。
在马王堆考古之前,史学界普遍认为印花技术大约出现在唐宋时期,印花敷彩纱的出土,将印花技术的诞生提前了一千多年。
丝绸印花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方式之一,人们初期在丝绸上印花,后来发展到在纸张上印刷,从时间跨度和工艺特点上来看,丝绸印花工艺便是后来印刷术的前身。
从纸的普及到印刷术的发明,丝绸与中国的科技与智慧密不可分,丝绸在中国文明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影响范围蔓延至古今中外。
这里是南京云锦的织造房,寸锦寸金的南京云锦是由这台巨大的大花楼提花机生产出来的,十分有趣的是,今天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电子计算机的运行原理,与大花楼提花机的织造工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织造前的“挑花结本”相当于计算机的软件设计,它用古老的结绳记事的方法把花纹图案转化成为提花机的程序语言。
这个过程,类似于现代计算机中程序输入与存储过程,只不过计算机中用来输入输出的数据在提花机上被一根根丝线所取代。
挑花结本进行时,首先要把纹样按织物的具体规格计算,然后按纹样图案的规律,将繁杂的图案与色彩进行最大限度的同类合并,编结成一本能上机织造,让织手读懂的程序语言花本。
这个复杂的工艺和今天计算机的运算控制十分相似,织工按照过线的顺序提拽丝线,就好像是在敲电脑键盘;而灿若云霞的南京云锦,正相当于织工的电脑显示屏。
为什么普通的织布机会和计算机有这么多的共同之处?织布机又是如何启发了计算机的发明?
19世纪早期,法国里昂成为欧洲最大的丝织之都,但当时里昂所采用的织布机全部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手工提花机。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那种原始的织机已经不能适应大批量的织造生产,于是一个叫雅卡尔的工程师决心改变这种手工劳作的局面。
1804年,雅卡尔用预先打孔的卡片取代了原来的“挑花结本”,来控制织物的编织式样,速度比老式手工提花机快了25倍,这种新的织布机被称为“雅卡尔提花机”,而正是这种新型的打孔方式,启发了后来计算机的发明。
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美国数学家赫尔曼·霍尔瑞斯借鉴雅卡尔的打孔卡片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机器,供户口调查员处理数据。这部被称为“制表机”的机器大大提高了人口数据处理的速度,它的原理与雅卡尔提花机很接近。


关键字: 内容标签:旅行旅行
下一篇:丝的旅行(二)(2)||上一篇:丝的旅行(三)(1)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