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丝的旅行(一)(2)

编辑:Jina 来源:央视网
 
丝绸文化研究专家薛宗正介绍:龙的原型应当是曾经造福中华民族的祖先,或者华人、夏人、夷东夷人他们那个古老时代,对他们能够造福很大的一种动物,那么到后来,一直到汉唐他都曾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一种动物,这个动物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别的,就是蚕。
薛宗正的观点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蚕,难道是龙的原型?
龙的形象一直是伴随着帝王存在着,拥有至高的地位,它真的会与蚕有关系吗?龙的起源究竟是不是来自于原始社会的蚕桑,我们古人对于龙的崇拜,又能否与丝绸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等同起来呢?
这是甲骨文中“蚕”的写法,这是甲骨文的“龙”字的最初写法,随着文字形态的变化,龙的写法在慢慢发生转变,直到变成今天的样子。
薛宗正介绍:那个肩头,就是指的蚕的那个头部,特别强调了它有个尖头;那个下面那个月,月字这个字他的改变形态不大,它原先是个半圆的那个道,是一个拐弯,不是完全那么直的;那么古代是这么写法,这个月表示两个意思,它既表示肉的纹理,同时也表示软体动物;因为这个非常明显有个尖头的软体动物,这个不是蚕是什么?
在为数不多的甲骨文中,“蚕”、“桑”、“丝”、“帛”几个字就已经存在,今天,带有丝偏旁的汉字也多达两百多个,从蚕的崇拜到龙图腾,再到汉字的渊源思考,丝绸和中国文明复杂而深远的联系,似乎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其实,蚕不仅仅出产于中国,在东南亚、欧洲、印度等地区很早就有了野蚕,但是他们都没有生产过丝绸,只有中国,早在原始文明时期就把野蚕丝“织”成了丝绸,并且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
位于江苏常州的金坛三星村,是一个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个遗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挖掘,到今天仍有大量的未知线索被埋在地底下,根据在此出土的古针、古纺轮等文物考证,这里很早就有了原始的纺织文明。
在三星村发掘出的众多遗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件石钺,石钺在中国原始社会是代表氏族权力的权杖,一般用于祭祀活动,是氏族的标志物。在三星村出土的这两件石钺上,都雕刻着一种类似于爬行虫类动物的形象,这个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最初的探讨结论,专家们认为石钺顶端的雕刻形象应该是原始祖先的鳄鱼图腾。
刘持平,我国著名的刑事痕迹检验专家,也是一位考古学爱好者。
刑侦专家刘持平介绍:当石越上面那个骨雕的那个纹饰、形象,整体的形象,它整个一个整体的形象,给我一个感觉,这是蚕。蚕的前胸是四对足,怎么可能是鳄鱼呢?鳄鱼才两对足,再一个蚕身上的纹饰,每一段的纹饰都是相同的,都是这么样点状的。
位于长江流域的金坛三星村,水源丰厚,林木茂盛,拥有蚕桑生长所必需的气候条件,三星村先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了蚕丝的织造作用,使得有生以来一直用树叶、兽皮、麻纤维为衣的人们,拥有了用蚕丝织出的华丽丝绸。
刘持平介绍:相比较丝绸相比较麻、相比较皮,尤其在夏季,它的优点非常明显,这就说明三星村人崇拜蚕,一定是这个蚕对当时人们生活包括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我给了它一个词;三星村人他是蚕神族,把蚕当作神来进行崇拜的一个氏族。
今天三星村的考古发掘仍在继续,有许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考古专家的逐步解开,在这里出土的两个石钺是三星村目前发掘出的仅有的两个,三星村人是否真是蚕神族的定论,或许只能期待更进一步的考古发现,然而,中国原始先民们这种对于蚕神的崇拜与敬畏,在中国民间散落着不少的线索。
在一段来自河南民间的大鼓词中,讲述了神仙嫘祖的故事。嫘祖是中国北方一带所侍奉的蚕神娘娘,相传她是黄帝的正妃,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发现养蚕抽丝技巧并将其传授于民的人。嫘祖在中国一些地区拥有极高地位,被称为先蚕娘娘,今天一些乡村仍在举行的各类蚕俗蚕祭,多半也是在纪念她。
共祭中华之母嫘祖陵前布告曰:中华泱泱 文明煌煌
河南西平,是传说中嫘祖的故居,据说从黄帝时代,这里便开始植桑养蚕,缫丝织布一度极为繁盛,延续至今,几乎是家家户户养蚕织布,大户人家有桑园,小户人家有几棵桑;所以西平一直流传一句话,家有十棵桑,穿衣不大慌,每年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蚕祭仪式,纪念先蚕娘娘的同时为自家的蚕宝宝祈福。现在的西平蚕祭,已经成为当地最重大的节日,人们在节日里赶场交易。酬神的大戏也成为老少同乐的舞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西平在养蚕、缫丝、织布等生产方面还保留着原始的习俗。
西平养蚕都靠女子养蚕,男子不养蚕的,他们采桑叶,蚕室男的连进都不能进,而且一到开春以后,年青女子就把这个棉裤腰掏空,用桑皮纸把上面那个蚕种,西平的土法叫蚕籽、叫蚕面子,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蚕卵,一折叠然后用布,包住,就放在裤腰里,有的就自己贴在胸前,靠体温,一般大概十几天、二十几天,靠体温把蚕孵化出来。
和西平这些原始的养蚕缫丝技术一起流传的,还有中国人对于蚕神的敬畏与感激之情,类似这样的祭祀仪式,伴随着蚕桑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延续千年。
商周开始,祭祀蚕神便十分隆重,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已经用牛、羊,甚至于人来祭祀。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设有祭祀桑蚕的专门机构与特定仪式,皇帝与皇后都是亲自登场,皇帝亲耕,皇后亲桑,为黎民苍生做出表率,这些祭典也成为中国古代帝王劝民勤农的重要方式之一。南宋以来,各朝的帝王都会以皇室的名义摹绘或修订《耕织图》,以示对农桑的重视。这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是清代的《雍正像耕织图册》,这是当时尚未登上皇位的雍亲王胤禛命宫廷画家绘制的。
在这一幅幅浴蚕、采桑、采茧和练丝、染色、剪帛、裁衣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农耕年代的男耕女织全过程,拼贴出一幅幅牛郎织女的美妙田园景象。颇为耐人寻味的是,《雍正像耕织图册》里的主要人物,如农夫、蚕妇都被画成雍亲王和他的福晋们的容貌,他们一家人男人在田间勤劳耕耘,女子在家养蚕织布,男耕女织,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农桑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论贵族还是平民,似乎都是一样的。这一亩田,一根丝,牵引出几千年中国农业社会富足、安稳、繁荣的发展轨迹。
直到今天,丝绸仍旧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在中国的很多地区仍然会有众多祭蚕、供蚕、拜蚕的活动,中国人对于蚕桑的深厚感情,并没有随着时光推移而磨灭。
作为蚕桑文化核心的丝绸,其影响力更是穿越了九州大地,扩展至更加广袤的世界版图内,成为物质交流、文化沟通的纽带。那么,我们的丝是如何展开这段精彩的世界之旅?又是从哪里汲取能量,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首次对接呢?


关键字: 内容标签:旅行旅行
下一篇:丝的旅行(一)(1)||上一篇:丝的旅行(二)(2)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